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访中科院院士肝胆外科

吴孟超

吴孟超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60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肝脏止血技术,并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开展了一系列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标志性手术;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70年代,成功切除世界上最大的肝血管瘤;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提出“肝癌复发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术”的新观念;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综合治疗、基因免疫治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结合中国人的肝脏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

吴孟超是肝脏外科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他从事肝脏外科领域研究近五十年,发表学术论文篇,主编《黄家驷外科学》《肝脏外科学》《PrimaryLiverCancer》等专著15部,获得国家奖和省部级一等奖10项,各种荣誉26项,12次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席。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称号。他领导的学科规模从一个“三人研究小组”发展到目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通过他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国内外肝脏外科的发展,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和技术体系,创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

少年时的磨难是我最大的资本

吴孟超年出生在福建闽清的农村,时值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迫于生活的压力,在他刚出生不久,父亲就下南洋“讨生活”,为橡胶种植园主割胶。5岁时,吴孟超跟随母亲来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开始了他在异国他乡的生活。

吴孟超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出身,苦难的生活让父亲坚信,无论家庭环境多困难,都要培养孩子,让孩子有文化,改变自己的命运。尽管在种植园的收入仅能够勉强维持一家人生计,作为长子的吴孟超还是得到父亲的首肯,在一家华人办的中文学校学习,直到初中毕业。在马来西亚,除了读书,吴孟超还要帮父亲割橡胶,“少年时的磨难是我最大的资本”,吴孟超回忆起这段生活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年,吴孟超初中毕业。因为当时的马来西亚还是英属殖民地,当地没有设立华语高中,吴孟超和几个同学商量后,决定只身返回祖国,投身救国运动。但是,当时国内正处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时局动荡,一个18岁的归国中学生纵使有满腔报国热忱,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迷茫和彷徨之际,先期归国的同学建议吴孟超,“先老老实实努力学习,将来学成后再报效祖国”。同年,吴孟超考入同济附中,继续学业。

那时同济附中已因战争迁至昆明,学校的条件非常艰苦,经常是课上到一半,刺耳的空袭警报就在小镇上空响起,于是,大家就四处逃散,躲到郊区预先挖好的坑洞中。有一次,吴孟超和几个同学躲在一个靠近马路的大坑中,在空袭即将来临前,吴孟超直觉认为这个坑不够安全,提议大家换了米开外的另一个大坑。空袭过后,大家返回起初的藏身地,惊恐地发现,一颗炮弹不偏不倚正好投中该地;这次临时挪动地方的决定,挽救了大伙的生命。

次年,同济附中随同济大学迁至四川宜宾。年,吴孟超高中毕业,又一次面临人生的选择。为了实现儿时当医生的梦想,吴孟超报考了当时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同济大学医学院,开始了他5年的学医生涯,直至年大学毕业;期间的年,即抗日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同济医学院迁回上海,吴孟超也随着返回上海。

少年时颠沛流离的生活和战争时期的艰苦经历,造就了吴孟超坚忍、执著和知难而进的品质,也让他更加懂得了珍惜和感恩。

我就是要做外科医生

年,吴孟超大学读完被安排在当时的“医院”,医院临床实习。

年,解放上海的战斗打响,吴孟超作为实习医生参与了伤员的救护工作,第一次同恩师裘法祖教授同台为伤员进行手术。抢救工作进行了3天3夜,裘法祖教授俊朗帅气的外形、精湛的手术技艺和谦逊的为人,给吴孟超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也萌发了要做外科医生的想法。但是,当时的临床分配要根据各科成绩决定,吴孟超的儿科成绩最好,学校有意将他安排至儿科当医生。眼见做外科医生的梦想就要破灭,吴孟超斗胆去找负责分配的教务处主任理论。教务处主任看着身材矮小的吴孟超说,“你个子这么矮,怎么做外科医生?”这句话深深地触痛了吴孟超,“我就是要做外科医生,还要做中国最优秀的外科医生”,吴孟超心底暗暗发誓。

吴孟超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肝胆外科没有人做,你可以从这方面入手”

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年5月30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向进同志接管国民党联勤第二总院,并着手组建华东军医院,医院。医院,设备破旧,医生短缺,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的医疗工作,医院在报纸上刊登了招募医生的广告。既然在“医院”无法从事自己心仪的外科,吴孟超便和几个同学一起来到了新成立的华东军医院,在这里,吴孟超如愿当上了外科住院医生。

年,全国院系调整,同济医学院迁往武汉,裘法祖因个人原因留在了上海。吴孟超得知恩师没有离开上海的消息后,异常兴奋,找到当时的第二军医大学校长吴之理,希望能够医院做兼职教授,吴之理校长欣然应允。学校在征得裘法祖教授的同意后,任命裘法祖为第二军医大学外科教授。这样,吴孟超有幸再次同恩师一起学习,战斗。年~年的四年间,吴孟超从查房、检查病人到科研、开刀,一直与裘法祖在一起。“他非常勤奋、非常刻苦、非常聪明,对病人非常好。”裘老曾用四个“非常”形容他的得意门生。

年,吴孟超顺利通过考核,成为一名外科主治医生。按照当时的规定,升任主治医生便可以独立诊治患者,但是,吴孟超在面对这样的一个事业转折点时再次感到迷茫,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吴孟超找到了恩师裘法祖教授,裘法祖建议,“肝胆外科没有人做,你可以从这方面入手”。

但是,当时国内还没有任何介绍肝胆外科方面的书籍。吴孟超在图书馆找到了一本美国人Gans写的《肝脏外科入门》,和另外一位同事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一起翻译、学习,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整书的翻译。经过裘法祖的审阅和推荐,翻译稿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也是国内第一本介绍肝胆外科的译著。捧着书香四溢的文稿,年轻的吴孟超内心充满了自豪。

有了理论知识的指导,接下来就是如何实践。时值年“大跃进”,全国文教卫生系统掀起了大办“研究”的热潮,吴孟超便牵头申请组建了肝胆外科“三人研究小组”,这也是国内肝胆外科的雏形。利用法医研究所的多例肝脏标本,吴孟超、胡宏楷、张晓华组成的“三人研究小组”系统研究了中国人的肝脏解剖,特别是血管解剖特点,为日后提出肝脏“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年的郑州外科会议,吴孟超第一次在大会上公布了他们的肝脏解剖研究成果,得到了曾先九、黄翠庭等老一辈外科学家在内的国内外科学者的认同与赞赏,年轻的外科医生开始在中国外科学界崭露头角。

解剖结构搞清楚了,肝脏手术时的出血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也是最重要的储血器官,血供非常丰富,手术时极易出血;若完全阻断肝脏血流,肝缺血时间超过20分钟便会引起肝坏死。低温状态下,肝脏允许的缺血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当时,肝脏外科常用的减少出血的方法,是将患者全身麻醉后浸泡在冰水里,待体温降到32°C左右再做手术。手术过程中还要不断在患者腹中加放冰水,以保持低体温状态。可以想象,一个健康人经过这样的折腾也会冻出毛病来,何况重症手术患者?吴孟超下决心要解决常温下肝脏手术的出血问题。

经过缜密的思考,吴孟超有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想法,肝缺血时间超过20分钟才会引起肝坏死。那么,阻断肝血流15分钟,抓紧时间手术;15分钟后,再放开肝门血流,待肝脏从血流中吸足养料后,再阻断肝血流,继续手术;如此反复,不光可以在常温下进行手术,还可以延长手术时间。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吴孟超利用狗进行了实践,结果证实,“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确能够减少肝脏出血,延长手术时间。此后的临床实践,更是验证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肝脏止血技术的可行性,这一技术很快得到了国内外科学家的认同并在国内推广。

此后,通过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吴孟超在肝脏外科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突破。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开展了一系列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标志性手术;上世纪60年代,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70年代,成功切除世界上最大的肝血管瘤;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提出“肝癌复发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术”的新观念;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综合治疗、基因免疫治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结合中国人的肝脏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

文化大革命中,吴孟超是“反动学术权威”

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横扫中华大地,吴孟超的肝胆外科事业也遭遇了巨大的冲击。年,吴孟超被下放陕西农村,带领学员在农村开展教学和巡回医疗。即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吴孟超也不忘他的肝胆外科事业。他语重心长地对跟随他的学员讲,“外科医生不做手术是不会有任何长进的,没有技术,我可以教你们在动物身上练手。”这一提议得到了学员的一致赞同。

于是,在陕西农家小院昏黄的煤油灯下,吴孟超和他的学员们以狗为假想患者,偷偷操练起了一些简单的外科手术,当地的农民也非常愿意贡献出他们家养的看门狗,给这帮穿军装的帅小伙做“研究”。“给狗动完手术,大家就把狗洗剥干净了煮熟打牙祭,那真是世上最好的美味”,吴孟超回忆起那段苦中作乐的往事不禁笑逐颜开。

下放农村期间,还真让吴孟超碰上了一例急诊外科患者。有一天,医疗队所在村的大队书记因转移性右下腹痛找到吴孟超,吴孟超一看便知是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手术,但是当时的农村生产队根本就没有外科手术的条件,最近的镇卫生院离生产队也有百里之遥,即便是把患者送到了卫生院,途中难免阑尾穿孔。在这紧要关头,吴孟超对同行的红卫兵说,“病人肯定经不起折腾,只能就地手术”。这样,在老乡家的院里,学员们用门板支起了简易的手术床,经过简单的消毒,患病的书记躺在了这张特殊的手术床上,吴孟超开展了有生以来最特殊的一台手术。时值全国大学中医的特殊历史时期,红卫兵要求吴孟超手术时只能用针刺麻醉;手术时,病人痛得声嘶力竭,吴孟超实在不忍,便让学生偷偷给患者打了点局部麻醉。那帮红卫兵在边上手拿红宝书,一起高声喊着口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看到患者不再叫喊了,还以为是他们的革命精神感染了患者,使患者战胜了疼痛。他们哪里知道是麻药起作用了。很幸运,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患者的阑尾没有穿孔,术后也没有继发感染,“倘若那次手术没有成功,或者出现术后感染,说不定得让我蹲牛棚”,吴孟超回忆起这段往事感慨道。

这次成功的手术,也让吴孟超在当地声名远播,很多患者慕名而来。吴孟超他们便利用老乡的屋子开展门诊,给患者做一些小手术,甚至为一名孕妇成功实施了剖宫产。当地的村民对这个其貌不扬的解放军大夫充满了感激之情,在吴孟超接到调令离开时,很多当地老百姓都自发赶来为他送行。

吴孟超离开陕西后,总后要求他进京担任阿尔巴尼亚卫生部长的带教老师,并对阿尔巴尼亚卫生部长进行临床实践技能培训。吴孟超便带着他的阿尔巴尼亚学生在、协和、北大、友谊、医院轮转,并以教学为名,要求让曾先九、黄翠庭等老一辈外科学家出来讲课,当时他们正身受文化大革命的迫害,有的扫厕所,有的蹲牛棚,身心备受折磨。这样一来,吴孟超便巧妙地保护了这些老前辈。

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让吴孟超的肝胆外科事业止步不前,“反动学术权威”的政治高帽和红卫兵的人身攻击,也让吴孟超感到迷茫和彷徨。但是,吴孟超乐观、豁达、执著的信念让他安然度过了这段黑暗的政治时期,因为吴孟超始终坚信,肝胆外科的春天终有一天会到来。

吴孟超院士手术中

手术切除世界上最大肝脏肿瘤,堪称“医学奇迹”

年,一个来自安徽的农民找到吴孟超,这位老实巴交的汉子,因罹患肝血管瘤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十月怀胎的孕妇。吴孟超收下了这位叫做陆本海的农民,但是,承诺的背后背负的是巨大风险:肝海绵状血管瘤从来就是捅不得的马蜂窝,国外文献中,收治的最大一例是45×25×25厘米,而眼前这位病人,站立时甚至看不到自己的脚尖。

经过充分的准备,手术如期举行。患者的胸腹联合切口完全打开,一个巨大的蓝紫色瘤体让所有人吃惊:上端顶入胸腔,下端侵入盆腔,瘤体随着病人的呼吸一起一伏。从上午八点到晚上八点,吴孟超和同事们用了整整12个小时,成功切下了这个巨大的肝脏肿瘤。血管瘤当场测量,体积:63×48.5×40厘米;重量:18公斤。至今,它仍是世界上成功切除的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

年,陆本海90岁,距离年那次惊心动魄的手术,老人已经安然度过了34个春秋。年,陆本海还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与吴孟超一起走进中央电视台,接受“大家”栏目采访。

中国肝胆外科取得的成就令世人震惊

年8月,第28届国际外科学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中国派出了由吴阶平任团长,陈中伟、杨东岳、吴孟超组成的代表团。临行前,代表团在北京集中培训,为期一个月。为了此次大会,国家特别拨款美元,作为代表团在美国的经费,大家商定由吴孟超做会计兼出纳。

本次大会,吴孟超首次向世人公布了例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总结数据,91%的手术成功率令与会外科医生震惊,吴孟超所报道的手术量和手术质量都是当时无人能匹敌的。

会后,吴孟超被当选为国际外科学会正式会员。从此以后,国际肝胆外科领域有了中国医生的身影。

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吴孟超对代表团成员在美国的每一笔花销都进行审核和控制,回国时,还带回了美元。

肝胆外科的跨越式发展

年7月,第二军医大学迁回上海。吴孟超所在的普外科只有25张床位,根本应付不了实际需要。医院领导、校领导要求增加病床,扩增病区。70年代末,国内第一家独立的肝胆外科成立,床位共计50张,吴孟超任科主任。即便如此,病床也只能勉强应付,要面对慕名而来的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肝病患者,还是远远不够。

再次遭遇发展的瓶颈,吴孟超不得不向上级伸手。但是,这次吴孟超想要的是一栋楼。一次,中央军委副主席,总后勤部部长洪学智上将来二军大视察。当学校领导介绍完肝胆外科的成绩后,吴孟超不失时机地“贴”上去,当场“化缘”:“洪部长,现在来求医的人越来越多,病房实在太紧张了。您看,我们是不是能盖个外宾病房,一来可以解决床位紧张的矛盾,二来可以改善患者的住院条件。当然,还可医院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这次化缘,得到了洪部长的首肯,半年后,一栋崭新的病房大楼——“康宾楼”医院内。

时间进入90年代,吴孟超心中又开始酝酿一个更加宏大的目标:创建一个以肝胆疾病研究和临床医院。这一次他要“化缘”建设的是一座医院,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吴孟超的宏伟构医院、学校、总后勤部以及社会各界的普遍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vqm.com/hbwh/14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