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亢建民教授团队内镜下扩大经蝶入路
年第27周病例之
内镜下扩大经蝶颅咽管瘤切除术
Craniopharyngioma
27
亢建民教授团队是亢建民教授带领的博士及硕士团队,在天津市率先开展神经内镜经鼻治疗颅底疾病,包括垂体瘤、颅咽管瘤、Rathke‘s囊肿、鞍结节脑膜瘤等,完成多项技术革新。经过多年实践积累,亢建民教授团队已经常规开展经鼻内镜切除鞍旁及斜坡区域肿瘤,肿瘤全切率高,术后恢复好。特别是在颅咽管瘤、脊索瘤及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等复杂颅底及鞍区占位的切除获得突破性进展。亢建民主任独创的术中鼻腔黏膜保护技术,极大减轻了手术鼻腔黏膜损伤,显著降低了鼻腔并发症,最大限度保护了鼻功能。
Part.1
病例摘要
1.患者女性,36岁,主因“间断头痛6月余,伴双眼颞侧视野缺损4月”入院。既往体健。
2.系统回顾无异常。
3.神经系统专科查体:双眼颞侧视野缺损,余无异常。
4.头颅CT提示鞍上占位,有钙化。MRI平扫及增强示鞍上占位,囊实性,注射对比剂后实性部分强化明显,考虑颅咽管瘤。
Part.2
解剖回顾
神经内镜经蝶窦-鞍结节-蝶骨平台入路可到达上述区域(视交叉上、视交叉下、垂体柄后及三脑室),该患者肿瘤位于鞍上,视交叉前方,可采取该入路。
扩大经蝶入路,打开蝶窦及后组筛窦可获得广阔的视野,明确解剖结构(视神经管隆起、颈内动脉隆突、OCR、蝶骨平台、斜坡隐窝、前床突、视柱等结构),双侧后筛动脉是扩大经蝶入路的危险标志。
磨除鞍结节及蝶骨平台,打开硬膜进入鞍上池。
内镜自视交叉下方向后观察,双侧视神经、视束、垂体柄、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垂体上动脉清晰可见。
内镜观察鞍区后方,可见双侧乳头体、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动眼神经。
解剖图谱来自LuigiMariaCavallo,MD,PhD
OP:视神经隆起;CP:颈内动脉隆突;OCR:视神经颈内动脉陷窝;ON、CNII:视神经;OT:视束;PS:垂体柄;ICA:颈内动脉;ACA:大脑前动脉;PCA:大脑后动脉;SCA:小脑上动脉;Chiasm:视交叉;MB、Mam.Body:乳头体;Lam.Tern.:终板
Part.3
手术过程
01打开蝶窦,开放部分后组筛窦,去除窦内黏膜,磨除蝶窦内分隔,寻找解剖标志,暴露蝶骨平台、视神经管隆起、双侧OCR及斜坡隐窝
02
自鞍结节下方磨除蝶鞍前壁骨质
03
鞍隔上方切开硬膜,可见肿瘤下方实性部分
04
分离肿瘤边界,肿瘤与左侧视神经及颈内动脉粘连,时刻保护视神经防止牵拉损伤
***术中对视神经、下丘脑、微小穿支血管的保护非常重要***
完整切除肿瘤实性部分及囊壁
05
肿瘤完全切除,三脑室底及垂体柄保留完好,显露颅底解剖结构(双侧视神经、视交叉、左侧颈内动脉上水平段、双侧大脑前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终板及乳头体)
***原发颅咽管瘤的首次手术能否全切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命质量***
06
肿瘤切除后,垂体柄得以保留,可见垂体柄有缺损,考虑该型颅咽管瘤起自垂体柄颅咽管残余上皮细胞
07
术毕,使用人工硬脑膜及带蒂黏膜瓣修补鞍底,黏膜瓣需要直接贴敷在骨质上。行腰大池引流,患者无脑脊液鼻漏。
Part.4
术后情况
得益于术中细微操作,该患者下丘脑结构及垂体结构保留完好,术后患者下丘脑损伤及垂体功能低下症状轻微,视野缺损较前明显改善。
复查MR增强示肿瘤切除完全,颅内少量积气。
术后垂体激素及电解质变化
THE
END
夏日的那一场做不完的梦......
长按识别
- 上一篇文章: 我院成功开展全旗首例全脑血管造影术
- 下一篇文章: 针眼是不是麦粒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