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柳叶刀上的肝胆春秋
他是一位平凡的老人,普通衣食,寻常住行,每日忙碌,其乐融融;他又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思维敏捷,精神矍铄,87岁仍每天在手术台上做1至3台手术。就在前不久,他还为一名男子切除了14×10厘米的癌症肿瘤。
这位老人就是曾荣获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肝胆外科临床医学家吴孟超。
人们喜欢把吴孟超誉为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他身上的荣誉、头衔、职务,可以罗列几页纸。这些只是一种象征或符号,重要的在于吴孟超在长达50多年的肝胆外科职业生涯中,几乎每天在动手术刀,一双手曾为多名肝病患者解除病痛。灌注我国第一具完整肝脏血管模型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系,师从有“中国外科之父”之誉的名医裘法祖,经老师指点,专攻肝胆外科。年正是“大跃进”的年代,各种攻关小组如雨后春笋涌现。在吴孟超的积极要求下,第医院也成立攻关小组,吴孟超任组长,开始向医学禁区的肝胆外科进军。在外科实践中,吴孟超觉得应该了解清楚肝脏的结构和血管的走向,这是最为基础的工作,于是决定首先制作出肝脏血管的标本。各种方法试验过,一点儿进展也没有,吴孟超心急火燎,寝食难安。年2月,我国运动员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冠军。这个消息让中国人欢欣鼓舞,也令吴孟超为之振奋。灵感这种东西就是奇怪,什么问题想得久了,有一点儿诱因也会产生联想。吴孟超突然闪现出了那只小小的“银球”。乒乓球能否做材料呢?他买来了乒乓球剪碎了放入丙酮,等待着它的溶解。第二天,瓶中的乒乓球果然溶为液状。他们兴奋起来,为了节约开支,他们从乒乓球厂买来了赛璐珞,在里面加入红蓝白黄几种不同颜色,分别从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管注入,使得肝脏内部纵横交错的粗细血管全部充满。等待凝固后,再用盐酸腐蚀肝表面组织,最后用刻刀一点点镂空,剔除干净。肝脏血管构架清楚地呈现出来,由粗到细,枝杈般向外延伸开来。大家兴奋异常,因为各个“枝杈”有不同颜色,不知谁激动地喊出:像珊瑚!成功了!大家沉醉在美丽之中!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我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终于灌注出来。接下来三人一鼓作气,至年底,共制作肝脏标本个、肝脏固定标本60个。通过制作标本,吴孟超对肝脏内部构造以及血管走向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这为他日后施行肝脏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大量的研究,吴孟超觉得以前把肝分成左右两叶的说法不全面。他坚信,没有任何人比他更熟悉中国人的肝脏。实践证明,人的肝脏分成“左外、左内、右前、右后和尾状”五个叶,左外叶和右后叶又各分两段,共四段。吴孟超在年6月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正式提出:“以中国人肝脏大小数据及其规律,正常人的肝脏解剖按内部血管走向可分为五叶六段,在外科临床上则分为五叶四段最为实用。”这是创新性的“五叶四段”肝脏解剖新理论。大会上,这位穿着军装的年轻人,名不见经传,而提出的理论却闻所未闻,十分新颖。与会的国内一流专家非常重视,对这个理论予以了肯定。几十年来,“五叶四段”沿用至今,为肝脏手术提供了关键性的解剖标识,成为探索肝脏新手术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首次主刀“吴氏刀法”显神奇
年,医院迎来了一例肝癌切除手术。患者是一位中年妇女。医院格外重视这次手术,派出最强大的阵容来完成手术:由外科主任郑宝琦亲自主刀,吴孟超为助手。院长也到手术室坐镇。医院的重要程度,医院。上午9时,准备工作开始。一切都按照程序进行:消毒、麻醉……气氛有点紧张。郑宝琦站在主刀的位置,吴孟超站在助手的位置。其他几个人各就各位。就在手术开始前的最后一刻,郑宝琦突然把手术刀向吴孟超一比划,然后递到了吴孟超手里。手术室里的人都愣了。众所周知,一台手术失败,年高资深的医生责任最大,名誉也会受到影响;而此时手术若成功,功劳将是吴孟超的。吴孟超不知所措,与主任交换了一下目光,立刻明白了用意:这是信任与鼓励,这是寄托和希望,这是人梯和基石,这是恩师的一片苦心。那一瞬间,他似乎增加了无比的勇气,与主任互换,站到了主刀的位置。吴孟超握住了这把宛如柳叶的手术刀。那么熟悉小巧的手术刀,在今天却显得有些陌生和沉重。他稳定了一下情绪,有从“裘氏刀法”转化来的“吴氏刀法”,有对肝脏结构及血管走向的了如指掌,心情镇定下来。第一刀划开,肿瘤显露出来,诊断正确。伸手一摸,知道了位置和大小。然后就是探查、剥离、切除、止血、结扎、冲洗、检查、缝合。手术有条不紊,如行云流水,只用了三个小时,凸显了“吴氏刀法”的稳准快。检查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等体征,一切正常。手术成功了!吴孟超激动地看了一眼主任。郑宝琦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吴孟超知道手术后护理的重要。病人被送进单人病房,吴孟超日夜守候。一天,两天……七天过去了,病人度过了危险期,身体各项指标全部正常,三个星期后出院,回到了工作岗位。这是医院第一次成功的肝外科手术,也是全国肝脏外科成功的一例手术。报纸称赞:这是我国肝胆外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巨瘤手术诞生捆扎新疗法年2月,大地还在冰冻之时。三个人走进第二医院。两名大夫搀着一名中年男子。中年男子挺着大肚子,有过于十月怀胎的妇女,进门就说慕名来找“神医”吴孟超。见到吴孟超,那名男子就想跪下,哀求着:神医,救救我吧!一问才知,病人叫陆本海,是农民,特意从安徽千里迢迢赶来。8年前,陆本海肝上长了个瘤,有拳头大小。当地医生一检查,直径有4厘米,诊断为癌,便对家属说:病人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吧。陆本海心灰意冷,两年过去了,还活得好好的,只是肚子越来越大。医院去检查。大夫做了穿刺,结果出血不止。大夫立刻停止穿刺,封住了伤口。之后这么多年,陆本海成了个“孕妇”,身心交瘁,痛苦万分。吴孟超当时做了仔细的检查:肚子很硬,鼓得很大,敲起来“梆梆”作响。再进一步检查,诊断为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这么大的血管瘤,吴孟超从未见过。国外把4厘米以上的血管瘤称为“巨大”,美国一家肿瘤研究所遇见的一例最大的血管瘤,也只有25厘米,因怕大出血,不敢切除。陆本海的肿瘤已大大超过美国那个病例。把病人推出去,有很多理由,顶多落一个责任心不强,不会对医术和身名造成影响。不能见死不救。“医生就是要把病人一个个背过河。”裘法祖老师的教诲在吴孟超耳边响起。再大的风险也要承担!吴孟超详细了解了病情,做到情况明,渐渐坚定了决心。他制定了手术方案:思路清晰、方案严谨、对策周密,把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全部估计到,并做了应急预案,以保万无一失。院领导更加重视这次手术,成立了九个协作组:指挥、参谋、手术、麻醉、内科、输血、特护、后勤、联络,共40多人配合这次手术。这天早晨,吴孟超神情自若地来到手术室,用皂水和刷子从手指手掌一直刷到手臂,一遍两遍三遍;冲洗,一遍两遍三遍,然后轻挑手术服的衣领,向上一抛,待下落时,双手顺势钻入双袖。站在背后的护士立刻系好背带。所有手术人员各就各位,准备就绪。第二军医大学政委也来到手术室,现场督战。手术室里,吴孟超在做最坏的准备:先把桡动脉切开插管,一旦出现不测,正常输血不行就准备动脉加压直接输血。8时25分,手术开始。一向稳准快的“吴氏刀法”今天慢了。他先在腹部开了一个小口儿,探看肿瘤情况,诊断正确。然后随探随开,看肿瘤,寻办法,更是为了病人少受开刀之苦。吴孟超的目光习惯性地不时向上看着天花板。随着肿瘤的探明,刀口也越开越大,从腹腔一再上移。吴孟超果断地说:取掉第六根肋骨。腹腔完全打开了,显露出一个巨大的紫红色肿瘤,泛着蓝光,随着呼吸上下起伏律动。在场的医生护士别说碰,连看一眼都毛骨悚然。血管瘤就是血管上长的瘤,里面外面被血管包围,充满了血。像一个血包,碰到哪儿,稍有不慎就会破,出现大出血。吴孟超的手术刀要把长在肿瘤上的众多血管切断结扎,一根根切,一根根扎,再把肿瘤与肝一点点剥离开来。肿瘤在考验着信心耐心,考验着体力意力。汗水从吴孟超额头洇出,护士马上蘸干……时间一分一秒地在吴孟超手尖滑过……从日出到日落。天黑了。外面正是天寒地冻之时,而手术室一片温暖,无影灯显得格外明亮。肿瘤与肝脏剥离开来。吴孟超说:肿瘤太大,搬不动了,谁在下面接一下。年轻力壮的助手说:我来。最后一刀切了下去,那个巨大的“紫色怪物”从腹腔脱离出来。小心,接住。吴孟超叮嘱着。助手双腿一弓,站好了马步,双臂较力,接住了状如马蜂窝般的大瘤子。吴孟超说:快去测测。肿瘤63×48.5×40厘米,重达18公斤。手术室的表针指向20时35分。53岁的人,在手术台上整整站了12个小时,此时没有一丝疲倦,兴奋异常。吴孟超一再叮嘱护士:护理一定要跟上。吴孟超在病房盯了一周。11天后,陆本海就能下床,体重长了15斤。一个半月后出院,回家务农,一直活到现在。这个肿瘤的重量至今保持着世界纪录。有专家说:别说是30多年前,就是现在,这个手术的难度也是大得可怕。这次手术的成功使吴孟超发明了捆扎治疗血管瘤的新方法,临床应用后效果非常理想,从那时起到现在,医院用这个方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无一例失败,成功率达到%。让中国肝胆外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吴孟超亲耳聆听了邓小平的开幕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给吴孟超极大震撼。他心潮澎湃,备受鼓舞,如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闭幕词一样的感受,“科学的春天”来了。会上,吴孟超的《肝外科新成果——正常人肝脏解剖的研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国的科研成果何时能走出国门?
机会终于来了。年9月,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苏、英、法等60多个国家的多位著名外科专家,代表着世界外科的最高学术水平。中国也应邀派出了代表团出席。团长吴阶平,团员吴孟超、陈中伟、杨东岳,代表着中国泌尿、肝胆、断手再植等方面的外科水平。初次与国际顶尖级的专家交流,吴孟超心里没底。是啊,紧闭了那么多年的国门,不知世界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他有点儿失去自信,不放心自己的外语,不放心自己的论文,不放心自己应对提问的能力。吴孟超深知:出访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着国家。出国前的两三个月,他练口语,听录音,改论文,整理材料,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生怕给国家医学抹黑丢脸。到了旧金山,他们四个人做了最坏的准备:发言中出现问题,或发言后有人提问如何应对,四个人做好了分工。大会开始,吴孟超忐忑不安,洗耳恭听。当听完两位外国专家发言,共做了18例肝外科手术,吴孟超的心中有了底,知道了国际同行的状态。轮到吴孟超,他大步走上讲台。外国专家并不看好这位名不见经传、个子不高、其貌不扬的讲演者。吴孟超?中国的肝胆外科?没听说过。这时大会执行主席突然宣布:因时间关系,将原定的15分钟发言时间改为10分钟,并对吴孟超说,你的发言不能超过10分钟。啊?吴孟超蒙住了。他的论文经过了多少次锤炼,精而又精,总结了18年来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体会,再加上配合的幻灯,怎么也要15分钟才能讲完。短了讲不完,长了不尊重,怎么办?两难境地时,他看了一眼台下。三位战友在看着他,这是他的精神支撑。从目光中,他获取了力量,头脑清醒了,向吴阶平走去:10分钟不够,怎么办?出国次数较多的吴阶平非常沉着:你对会议主席讲,要求延长5分钟。他们会理解的,只是不要嗦。吴孟超向主持人讲明了原因。会议主席略一思考,友好地一笑,同意了他的要求。吴孟超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先声夺人:本文分析年1月至年12月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例……总手术成功率91.2%,手术死亡率仅占8.8%,手术后5年生存率达16%,有6例已生存10年以上……这组数字一说出,台下立刻引起骚动:“这位中国专家已经作了例肝癌手术,成功率达到90%以上,真不可思议!”“比18,中国人了不起!”接着,吴孟超列举了18年来的成果,然后分手术特征、手术操作、降低手术死亡率、疗效评价四个问题分别论述。15分钟一到,演讲戛然而止。会场短暂宁静,之后掌声雷动。人们放下了蔑视,换之以尊重,不停地提问。吴孟超等四人用流利的英语一一作答。国外众多媒体抓住了大会新闻:“吴孟超教授的论文使旧金山会议刮起了一阵‘吴旋风’!”“沉默的中国人,以东方特有的睿智,悄无声响地走入了国际外科手术的领先行列,这令所有曾经忽视了他们的人大大吃了一惊……”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追到下榻的饭店,邀请吴孟超到加州大学医学院参观讲学。世界了解了中国。在这次大会上,吴孟超被增选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国际医学界用这种方式肯定了吴孟超,肯定了中国的肝脏外科学,标志着中国的肝胆外科事业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治好一个病人就积累一分财富87岁的吴孟超喜欢在病房里走走,按照专业术语说叫查房,了解病人情况。在病床前,吴孟超按按病人肚子,叩击听一听;揿揿病人的指甲;撸起裤腿看看病人的腿肿不肿;试试病人的额头,感受病人的体温是否正常;示意虚弱的病人不要说话,顺手轻轻为病人拉好衣服,掖好被角,弯腰把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冬天查房,吴孟超总是先把手在口袋里捂热,然后再接触病人的身体。他觉得,举手之劳,能给病人带来温暖。每周,吴孟超要出一次门诊。他不能割断与病人的联系。那么有名的院士出门诊,挂号的自然非常多,本来上午只挂10个号,常为种种特殊原因而加号,多时能加到15个。他看病费时费力,问诊之间,总找机会与来自祖国各地的病人聊几句。简短几句话,让病人感到非常亲切,一下拉近了距离,愿意把心里话说给他听。吴孟超亲手带过的徒弟已是第四代了。30年来,仅培养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就有56名,绝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肝脏外科的中坚力量。他常对学生说:看病是人文医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一定要关心病人,爱护病人,热情接待病人。病人没有高低贵贱,医生要定好位,对病人要有信心、耐心、爱心、细心。医生没有挑选和应付病人的权利,只有为他们解除病痛的义务。一人生病,全家痛苦,有的还很穷,我们不能欺骗,更不能欺诈他们。
没有特殊情况,吴孟超每天都要上台手术。他不愿意放弃手术刀。他认为,技术和研究成果是病人给的,必须回报于人民,只要能拿得动手术刀,他就要站在手术台边,一直工作到不能做为止。肝病听起来让人感到恐惧,避之不急。吴孟超却依然与病人那样亲近,拉手问诊。不是不怕传染,而是为了拉近与病人的距离。从医几十年来,吴孟超亲眼见过三位大夫接触病人而死于癌症。惟一预防的有效办法就是洗手,在输血、输液、打针过程中要多注意。即使这样,也有避之不及之时。有一次,针刺破了手指,手术后,护士立即拉住吴孟超打了免疫针。吴孟超却很淡定,笑着说,这种事很难避免。每年体检,吴孟超都是抗体阳性,说明有了抵抗力。这肯定与接触病人有关。
几十年的从医生涯,已使吴孟超和病人融为了一体。他感谢病人给了他力量与智慧。他说,病人就是一本书,从门诊、治疗、手术到康复,内容非常丰富。治好了一个病人就积累了一分财富,认真清理总结这笔财富,积蓄下来就是一部巨著,掌握了就是一名好医生。
吴孟超有一套手保健操,一有空就做,以保持手的灵活。谈话时,他的双手常拢住茶杯,不停地转动着。大号茶杯衬托出活泛的手指,笔者同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细节:吴孟超食指上关节向外弯曲,像个钩。这是天生的吗?吴孟超一笑,说这是一辈子用力拿手术刀的结果。说着把食指与中指一并,指尖已经永远并不上了。这不禁让人心里为之一动:就是这弯曲的指头,把上万名肝癌患者从死亡的门槛钩了回来,至今也没有松劲。
(本文选自北京日报,-11-13)
- 上一篇文章: 宝宝的血管瘤什么时候治疗好图片
- 下一篇文章: 满月婴儿身上无故长出一个红点,带宝宝去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