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化灶颅脑的简介与分类
钙化灶指采用B超或CT图像上测到的某器官的出现类似结石一样的强回声或高密度影像的钙质沉淀。常见有肺钙化灶、肝钙化灶、前列腺钙化灶、肾钙化灶、颅脑钙化灶等。
病因及常见疾病钙化灶一般是由炎症和结核引起,由局部组织中钙盐沉积形成,如肺结核在治愈后可形成肺部钙化灶。也可能是组织局部坏死后形成的纤维化瘢痕,如肝内钙化灶。钙化灶常见于椎间盘钙化症、组织胞浆菌病、类脂质蛋白沉积症、胸壁软组织肿瘤、肺结核、脑型肺吸虫病、碱性磷酸钙结晶沉积病、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等疾病。
钙化灶的分类
1.松果体钙化
位于鞍背上端后上方约3cm处,后前位居中线。成人显影率达40%,在10岁以下很少出现。其位置较为恒定,是较好的定位标志。
.大脑镰钙化
正位上位于中线,呈带状或三角形,出现率约为10%。
3.床突间韧带钙化
为蝶鞍前后床突间的韧带钙化,使蝶鞍呈“桥形”。
4.侧脑室脉络从钙化
居中线.5cm内不规则影,出现率低于0.5%。
5.其他
少数情况下还可见到基底节区、小脑齿状核、颈内动脉虹吸段、小脑幕、岩床韧带以及硬脑膜的局限性钙化。
脉络丛钙化
脉络丛钙化主要出现在侧脑室中,很少发生在第三和第四脑室内。钙化灶可为点状,直径可大于1c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钙化通常是双侧对称,但也可不对称或仅单侧出现。对于脑内肿瘤等占位性病变,有时通过观察钙化的脉络丛有无移位及移位的方向可能对占位病变的定位有帮助。
松果体及缰部钙化
常见于成人,且随年龄增加而更易出现,约75%正常成人在CT扫描时显示有松果体钙化。其直径范围通常为3~5mm,但有时可能会更广泛些。以下3种情况应考虑到是否有松果体区肿瘤的可能性,必要时行MRI检查来确定。
(1)松果体钙化大于1mm。
()钙化的松果体明显偏离中线。
(3)松果体钙化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
缰联合位于第三脑室背部松果体的前方。30岁以后,有15%脑CT扫描可显示有缰部钙化。尽管其形状较有特点,但它常被误认为是松果体钙化,典型的缰部钙化呈“C”形。
基底节钙化
正常成人头颅影像片上可能会意外发现基底节区钙化灶。其典型表现是呈双侧对称性,多开始于尾状核头部。钙化灶也可不对称,苍白球、壳核及丘脑外侧部也可被累及。基底节钙化在正常儿童人群中不常见,但在40岁以后的成人中则较常见,这种原发性的基底节钙化明显地表现为与年龄相关。
生理性钙化无临床症状且钙化灶较微小,如果钙化灶较大、伴有齿状核钙化或钙化出现在30岁以下时,应考虑可能存在病理性钙化。
小脑齿状核钙化
后颅凹内的小脑齿状核也可出现钙化,但齿状核钙化比基底节钙化少见。可同时伴有或不伴有幕上的钙化。钙化通常呈弥漫模糊无定形状或呈小点状,这是由于钙质在微小毛细血管周围沉积及微小动脉和静脉管壁出现钙化所致。齿状核钙化的意义同基底节钙化,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
硬脑膜钙化
硬脑膜钙化常见于中老年人,大脑镰或小脑幕钙化易于辨认。大脑镰钙化多沿大脑镰走行而呈线状,也可表现为梭形或球形的局灶性钙化。
其他颅内钙化
岩床韧带常出现钙化,在头颅侧位片上,表现为鞍背顶部与岩尖部出现线样钙化影;岩间韧带也可发生钙化,可出现所谓的“鞍桥”征;垂体钙化在正常人的组织切片上可辨出,单纯的影像学检查则很少能发现;晶状体钙化可见于老年人,表现为眼眶内的环状影。
- 上一篇文章: 中枢神经系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