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婴儿型血管内皮瘤
来源:Ct理论与应用研究
肝脏婴儿型血管内皮瘤(IHH)是被覆肿胀增生的内皮细胞的血管构成的良性肿瘤。
一、流行病学
6个月婴儿及新生儿多见,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2。
二、病理特点
肿瘤边界清楚,无包膜,病变由大小不等的血管构成,官腔内壁可见肿胀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周围有少许或疏松或致密的纤维组织间质支持,这些血管可出现血栓并导致梗死,继发纤维化和钙化,另外可有小胆管分布在血管之间,及髓外造血灶出现。
三、病理分型
Ⅰ型由管腔内衬以丰富内皮细胞,并为网状细胞纤维支持的血管性管道组成;
Ⅱ型也称上皮样血管肉瘤,较少见,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增生形成乳头状,无官腔形成,或官腔结构不清,具有潜在恶性。
四、诊断
由于IHH是富血供肿瘤,并可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穿刺活检容易导致大出血,因此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五、影像表现
CT平扫肿瘤表现为类圆形、结节状低密度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肿块型中央区、结节型由于瘤体内发生自发性消退,中心部分出现血栓、钙盐沉积及进行性纤维化而表现密度不均匀。
六、鉴别诊断
1、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多见于成人和年长的儿童,1岁以下儿童少见。出现钙化灶者少见,IHH的影像表现与血管瘤相似,特别是结节型,但血管瘤无分叶。
2、肝母细胞瘤
小儿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通常以无症状性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男女发生率为1.5:1,1岁以下多见,常伴有AFP升高,肿瘤以单发多见,可见包膜,也可见散在或聚集的钙化灶。IHH平扫有很多特点与肝母细胞瘤相似,如伴有AFP升高,与肝母细胞瘤难以鉴别。
3、肝脏转移瘤
可单发或多发,少见钙化,,增强扫描可呈环形强化,但无花瓣样强化方式,对于少见的血管瘤样转移渐进性强化。
参考资料:
[1]石静,仲卿雯,杜隽等。超声在肝脏婴儿型血管内皮瘤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临床超声医学杂志,,14(05):-.
[2]吴梦楠,彭振鹏,胡晓书。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瘤CT分型及相关影像学表现.Ct理论与应用研究,,23(4):-.
优秀病例,精彩点评,交流讨论
尽在病理沙龙
病理人才汇:为你寻找最适合的工作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白癜风哪个医院看较好- 上一篇文章: 肝血管瘤怎么办
- 下一篇文章: 血管瘤手术要多少钱,毛细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