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烟愁回忆我在十二岱小学的时代上
谨以此文献给我那渐行渐远的母校——十二岱小学!
献给曾经共同经历过那段岁月的同学和校友们!
也以此文纪念小学毕业(-)30周年!
这是一段历史的回顾,真实是它的生命!
——黄建文
引言
年4月4日清明节,公司难得的放了一天假。我回了一趟老家,一颗怀旧的心情让我专门去了一趟当年自已曾经就读过的母校——十二岱小学。沿着老路,当然说是老路也老早不是当年的窄窄的石板路了,而是宽宽的水泥路了,说是老路,只是路线还是当年上学时的大致路线,我到了学校门口,仰面看到大门上面牌坊上用石灰塑写着的“苍南县十二岱小学”8个红字已经严重地褪了色,字迹还尚清晰。铁门虽锈得不行,但也还算完整,门是开着的,里面看起来杂乱无章,操场右边(东向)不知是谁还种植了几棵菜,左、右两排各四个教室的外墙,用大红漆粗黑字体分别写着:“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十六个字,字的色彩看起来也褪色了很多。这字是我毕业离校后,才改写上去的。我原来就读时,两边文字,一边是:团结紧张;一边是:严肃活泼。我贴近看时,仔细看还可以看到当年所写的这八个字的痕迹。这八个手写的行草字,写于年春天,我读二年(下),正值轰轰烈烈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时期。由陈国桥或陈茂慧老师书写,记得是先写在报纸上,后拓印在墙上,再用红漆描写的。今天看到依然感到有些亲切。原来教室外面对头柱子上用红漆分别书写着的:“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简称‘五讲’),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简称‘四美’),“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简称‘三热爱’),再也找不到痕迹了。记得那时学校一排还只有三个教室,十二根柱子每根正面写三个字刚刚正好。自我入学至毕业离校时,学校一直就保持着“U”字型形状,开口朝南,底坐北,没有所谓的学校大门,“U”字中空部分即为操场,“U”字两边各有一排三个单层瓦房泥地教室,每排教室门外有一条相连的通道走廊。“U”字底部为一座两层楼高大楼,背面挨着河边,大楼两边各一个双层单间(门开侧边朝向大礼堂),西边为吴绍亨老师宿舍,东边为教师集体办公室,中间为大礼堂,后改建为戏台。除厕所外,整个建筑呈对称式布局。
走进教室,里面不知被谁堆放了许多的杂物和纸箱,又脏又乱。不过,黑板犹在,教室后面的“学习与生活”几个字还在,抬头四望,一点一点地看过来,过去场景一幕幕再现。又特意走了走当年的教师办公室和吴老宿舍,一切都是空荡荡的,唯见处处灰尘厚积,蛛丝儿结满横梁,令人感到又心酸又亲切,时光飞快,小学时代,到现在都三十几年了,只是弹指一挥间。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感慨万千!
年5月学校被拆除,当我发现后再去看时,已经再也找不到当年的任何痕迹了,似乎十二岱小学从来就不曾存在过、发生过一样。时光之剑就是这么无情,把一切都先淡化再淹没了。它让我感到有些压抑,再不抓紧时间为十二岱小学写点什么真的后人都不知道“十二岱小学”为何物了,这就是我写此文的动因。我知道即使我写了,她也只是后人眼目中的一个“传说”罢了。这个当年的新学校,总共存在时间38年,至年正式停办,实际上学时间只有24年。后来的年份,其实学生也是很少很少的。
小学时代
一
小学生活简单、朴素又带点苦涩,但绝对是一个值得怀恋的时代,我的童年就在十二岱小学挥挥洒洒。我出生于江南垟一个叫十二岱的村庄,家里共有八口人,除了父、母,还有三个姐姐,三个兄弟,我跟弟弟是家中最小的双胞胎。那时没有机会上什么幼儿园,上得小学也是农村中最普通的小学。教室很简单,都是瓦房泥地的小平房,课桌是那种没有上漆的双人实木桌,大约一米多长,没有抽屉,只有两条横木,一个教室二三十张课桌,偶有几张,下面还有一块粗糙的木板,可以放书包。同学们绝大多数把长长的书包带子挂在课桌两旁。黑板上方贴着用黑色墨水书写的斜方块的红纸“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黑板前方是一张比普通课桌要高一头的被称为讲台的桌子,上面放着粉笔和黑板擦或者抹布。
书包,是斜挎式的军用书包,这种书包在当时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军绿色、帆布、小五角星。这种书包不大,里面还有一个内兜,可以放笔什么的,装上课本,也从来不曾感到过沉重。淳朴的年代,书包是朴素的,童年的书包里装的不只是严肃的教科书,还有儿时的乐趣和梦想,什么好玩的东西都往里塞。
我俩兄弟于年9月发蒙上的一年级,一年级坐1号教室,当时的校长是杨振光(龙船争人),此人说话声音洪亮,全体师生召集在礼堂开会时,经常听他在哇啦哇啦的,什么什么要怎么样怎么样。因为礼堂并不十分大,所以一有活动,感觉里面就黑压压的塞满了人,连转个身都不轻松。
一年班主任是剪短发的夏细钗,对于她我印象并不是特别深刻。只记得有一次,因为我前两天刚买的纸笔质量差,又坏了!我妈可能因为心疼钱,那时赚钱特别不容易,所以赶到学校问老师怎么回事,不知怎么的跟老师吵了起来,此后老师好象就一直并不搭理我们。那时候,我们数学本来就不怎么好,加上老师不理我们,我们就更差了。结果就只好留级了。第二年,我们又上一年时,由个子高挑的王陈燕老师(后来她嫁给定守的二儿子加财)教了一段时间,后又由杨爱玉接任班主任,爱玉待学生还是蛮好的。我对一年课文印象最深的是下册的看图课文《王二小》:
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有一天,敌人来扫荡,走到山口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
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学了以后,我对这个小英雄王二小是相当的崇拜。此后跟同学做游戏时也常以“王二小”自居。
二年上,是金玉琴老师当班主任。确切来说从金玉琴老师开始,我才深深感受到老师对学生是有着深沉的爱的。后来我在陈东中学时,也常在路上碰到她,她还关切的问我话。玉琴老师当班主任时,我坐2号教室。我喜欢上她的课,爱看她的笑脸,因为她的笑里有关切有温暖。二年数学老师是陈荣生,柘园人,这人好像曾当过兵,嗓子有些沙哑,教学也有自己的一套土办法,比如说教几元几角几分与几元几角几分相加或相减时,他会直接从口袋里拿出人民币,示范给大家看,还教大家认。但其人性质有点“二”,他经常一堂课讲解好一个或两个例题后,会在黑板上出几道题目,叫同学上来做,被指名叫到的同学要是做不出来,他会用教鞭打他几下,谁要是积极性高一点,说自己懂了,他又会出后几章才能学到的题目让他做,做不出照打不误。
二年下至三年级,是吴绍亨当班主任,吴老师早年毕业于平一中,懂乐理,擅二胡,会笛萧,颇具才华。个子不高,人挺清瘦,戴着一副黑色宽边的近视眼镜,教我时已经四十出头了,单身一人,生活相当清苦。后来又带着一个名叫少玲的女儿,也是瘦瘦的,不过有些清秀。再一年,又来了一个脸有点圆圆的胖胖的,名叫少丽的小女。吃口一多,吴老师的日子过得就更加艰难了,好在一家团圆享天伦,虽苦犹甜。怎奈他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后来又贫病交加,乐不抵苦。年方五十便死于肺结核,真是可伤可叹!
吴老师为了避免男同学与男同学或女同学与女同学同桌说话太多,会影响课堂纪律,故意安排男女同学同桌。我的同桌女同学是外头处(厝)定琏的女儿林宝,她为人善良,经常在擦自己桌面的时候会顺手帮我擦,什么事情也都有点护着我,很有爱心。可惜,只跟她同桌一个学期就分开了。那时同学之间共用课桌容易生发“领土侵犯”时的纠纷,因此,同桌之间“三八”线就应运而生,但我们之间,这条线实际上只是形同虚设。
当年,在课堂上朗诵课文最有感情的是外头处(厝)怀宾的女儿玉芬,她读得并不十分流利,难得的是她那么小竟也懂得抑扬顿挫。那年月,同学失学或转学的也特别普遍,三年未读完,玉芬不读了,定志的女儿玉华也不读了,林宝不读了,加马的儿子可林、可怒不读了。像茂利的儿子国涨、步柜的儿子国存、仁相的儿子加笔、步唐的女儿胡玲、外头外(厝)九间那边的可稳、河西岸克汉的儿子黄忠钱等,也在三年读好后就失学了。像顽皮的贤庆(现为钱库中学教师)和吕干的儿子宝财、定灿的儿子细参、国勇的女儿胡陈、贤华的女儿阿宁、还有成恒、贤群、通舵、可同等三年读好后都转到黄判桥小学就读去了。定林家的卫民两姐弟也在三年读完后转到钱库一小去了。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看是有一定道理的,当年的卫民做事就斩钉截铁的,情绪激动时说话吧啦吧啦的声音,至今偶尔犹在耳际响彻。只是此后,绝少见面,更没有任何交流过。听说老早就当了大老板了。她的弟弟贤伟当年倒是老实巴交的,不知现在可好?
我们班还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家住外头厝大河边的,一个叫可佐、一个叫可佑,我们这两对双胞胎,几乎都一样,无论性格脾气也好,兴趣爱好也好,还是相貌也好都不怎么像。后来,他们也转到别处去读了。尽管当年失学或转学的同学不少,但对十二岱小学来说,我就读的那段时期(-),却是它的黄金发展时期:①、升学率、优秀率在仙居全乡小学中最靠前;②、学校自旧祠堂入迁此新校址,时间也才短短几年,正处于新势;③、学生总人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一年级至四年级均有两个班(一个十二岱班,另一个河西岸、龙船争班),五年级一个班,共有九个班级。六个教室,九个班级怎么坐?在小固定的基础上,实行轮流制,我们是上两天休息一天,再上两天休息两天,有的班级星期一没课,有的是星期二没课,有的是星期三没课的,一个星期只上三天半至四天课。就是到了四年面对升学压力时也是一星期只上四天半的功课。
我为什么能记得这么清?因为当时农村的孩子,基本上上学回家都得干活,我们村孩子大多做鞭炮的“插绳”的活,我家也不例外。那种活虽不很累,但不安全又单调乏味得很。长年累月重复着做这种活,束缚了儿童自由的天性,令人感到万分的厌倦,巴不得能天天在校,免受这种无奈的痛苦。可就是偏偏还没有上两天课又放假了,又得干活了。那时候的农村孩子苦啊!除了上学,平时“插绳”,在家里插,到南宕鞭炮厂插,到柘园鞭炮厂插。有一次,我们俩兄弟在柘园鞭炮厂“插绳”时,身边还突发爆作事故,是大哥手脚麻利,把我们快速拉了出来,才免受伤害。此外,我们还得帮家里做家务事,用稻草或柴草烧饭、洗碗、扫地等。最苦还是农忙时,小小年纪,田间地头的所有农活都得学,也都得做,拔草、插秧、割稻、打稻、扬谷、晒谷、处理稻秆、砍边岸、割草等等。像六月时节,天气又热,刚忙好割稻、打稻等活,一刻没闲又得马上投入到耘田、插秧等活动。收割早稻,栽插晚稻,因为都要抢季节,所以农民们又称之为“双抢(抢收抢种)”。真没想到,我们这一代人无意中却成了原始农耕文明的最后亲历者和见证人。
二
那时,我家住在祠堂东“三间”里的第一间畚箕楼,也是最西边的一间。这也是我的出生地。80年下半年,也即我刚上学后不久,我们家族的一幢处于祠堂前的老式“五间”平房,拆除重建,儿时的我,没有一点安全意识,也到现场观望、玩耍。有一次,我从正厅的后门跑到前门,后脚刚跨过门槛,就有一根长长的非常粗重的门楣,突然,从上面狠狠地砸了下来,距离我只有半米之遥。这是我有记忆开始,第一次遭受死亡的威胁,事后有死里逃生的感觉,印象特别深刻。不久,又有一次,我随父亲在一条水泥船上,我坐船头,他在船尾撑船,当船在殿桥头下经过时,我用手一夺,刚好夺着石板桥的桥板上边缘,船一退,我手还没来得及放开桥面,变成我双手吊在桥板上了,我都快撑不住了,顿时恐惧的心情难以言表,心想这下要完蛋了。还好,父亲及时发现,马上把船退回来,我最终才没有掉下去。在我心里,这也是我第二次遭受死亡的威胁。
新建的双层“六间楼”在当时的农村,显得大气、气派,我家的那间处于中间偏东位置,有“拖延”,室内一溜的水泥地,猪肝红色的新“六扇门”,镶嵌着具有图饰的磁砖的中间带“汤瓶”的“双眼”锅灶,镶嵌着白色瓷砖的四方水泥水缸和洗碗盆。二楼从“前斗”到“后斗”一律的实木楼板,实木盘梯,东面隔宕,均是板壁。
81年11月20日,我家从殿后的“三间”,搬到祠堂前的新房,这一天,我在帮忙搬东西时,走到殿桥头小店前,无缘无故萌生出一种奇怪的念想:今天是年11月20日,我在搬家,这一天我会永远记得。也可以这么说在我的所有《旧日烟愁》中,凡是日期记得特别清晰,当时都有这种相似的莫名的“电光一闪”的瞬间。
搬后,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春节前夕,父亲在一楼前边西墙挂起了一幅中堂画(图片版),画的是松鹤图,两边对联是:霜毛对语千年鹤,翠盖鸣涛百尺松。二楼板壁从前到后,大哥全部用白纸糊上,前斗楼梯口门边里面,还贴上两张大的年画式的图片“杭州西湖”风景图,前斗还贴有一张大幅图片“桂林漓江山水画”,这么一装扮,感觉非常的亮眼、温馨。不知什么缘故,一张贴在一楼东墙的,也即中堂画对面的“年7月1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日”宣传图片,我也还牢牢记得。当年我还曾在此图片上面写上一句,“某某与某某是两公婆”之类的话,招来大人的笑话,“谁不知道啊?还用你特别指出”。
那时,快过年时往往天气较冷,如果没有什么事,一家人偶而也会喜欢懒一会儿床,我们在床上干什么呢?看书。才些须认得几个字,能看什么书呢?其实也是无聊,蛮看看的,主要是看图。当时家里也没有什么好书。我们看得最多的是一种叫作《科学种田》的杂志。提起过年,这是我们小时候最期盼的事情,因为过年有新衣新鞋穿,有好吃好玩,有压岁钱,还可以看戏、看走马灯(又叫马灯戏)、耍狮子、舞花龙等,早几年还有曲艺性质的“卖技”哩。
实际上从农历十一月炊糯米饭(晒干碾炒米用)开始就闻到了年的味道了,到十二月腊八节后家里又开始置办年货、碾炒米(用麦芽糖)、做年糕、打硬糕或印糕等。廿四夜前还要做好大扫除工作(蛮话叫换新)。农历廿四民间也叫小年,在这一天,如有出嫁之女,尚呆在娘家,夫家是一定会来人把她叫回家过年的。信佛人家,这天黄昏入夜之时还会进行祭灶活动,我曾亲见邻居,在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两旁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供品用柿饼、麦芽糖等甜食。说是给灶王爷甜甜嘴,让他在上天汇报这家人善恶时别说坏话,只说好话。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这个时候小孩子经常也会听到这么一句训话,“要乖一点,三九廿九不要搞起来被人骂、被人打!”
到了二十左右,就可以零星地听到噼里啪啦的爆竹声,看到美丽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如“天女散花”似“流星雨”。到了除夕,更是热闹非凡。真得是家家团圆,户户飘香。一整夜,到处鞭炮声连绵不绝。不觉其吵其烦,唯觉快乐、温馨。平时都没有什么好吃好喝的,只有这一晚,可以大口吃、随意吃各种爱吃的菜和零食。蛮话有一句谚语说得好,“想吃除夕晚,要睡冬至夜。”的确如此。我特别怀念那时的猪肉丸子、香菇等,香喷喷的,咬一口都满口生香。吃饱喝足之后,我也喜欢在屋前燃放鞭炮,但又不敢太近点炮,总要先接一段火药绳再点,经常我这里一大串鞭炮噼里啪啦的还没打完,旁边大人们的烟花又开始了,只听一声“叽”的巨响,烟花往天空中射去,在半空中炸出了美丽的火花,同时掉下来一个“降落伞”,五颜六色的,美丽极了。烟花把夜幕装扮得格外耀眼,这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烟花飞舞迎新年”。热闹的除夕之夜,烟火映红了围观的张张笑脸。这一夜,农村也是处处欢声笑语,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浓酽的温馨的气氛,随处都有人聚集在一起,玩牌九或麻将什么的,大人玩小孩看。在大声的吆喝中,笑骂中,只见一把一把的钱,从这个人手中流转到那个人手里,一会儿又从那个人手中,流向另一个人的口袋中。循环,又不循环。玩牌最高兴的时候是遇到庄家通赔。一片哄笑声中,头家一个一个理赔。但我怎么也看不出兴趣来,所以终生无缘于牌桌。后来,又有了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央视春晚”,更成了一道每年除夕不可或缺的精神美餐。
第二天是春节,天刚蒙蒙亮,我们俩兄弟就悄悄地起了床,穿上新衣新鞋,在家门口小心翼翼地放炮,接着就是一阵猛烈长久的鞭炮声。这是真正可以任性的一天,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元宵过后,年才算完整的过完了。
迁居后,我也慢慢认识了成作,我与他同房同宗又是邻舍、小学校友,他比我小三岁。小时侯,他家经济条件稍好,记得他经常与他的弟弟阿豪和阿妹芙蓉,坐在他四叔家屋前的干稻杆堆东向脚下做作业,这个位置刚好处在我所居住的“六间楼”(我家住六间楼的中间偏东位置)与他们家的中间“横头”前,用碎石堆成的地面上,他经常在做作业时炫耀自已曾随父母到过镇江、杭州旅游,说那些地方是如何的好玩,言行中无不充满着骄傲。那时他的脾气还有些古怪,一不顺心或别人动了他的东西,就张口骂人。当时我们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还可能觉得有一点点的厌恶。听说他小学班主任陈尾凤当年这样评价他这位学生,“成作这孩子,平时不太说话,做事情放肚子里做。”后来,他举家也搬到龙港,我们也就暂时失去了联系,当然,那也是85年下半年的事了(有关他的故事,将来还有专篇)。
那时,从我家到学校也就五六分钟左右的路程吧。从家里出了门沿着石板路往右走,很快就到了小石板桥,这座桥,有些窄只有两块桥板,宽度加起来都不到一米,好在桥矮也不长,所以在上面走也不觉得担心。不久此桥又改建为较为宽敞的厚度约三寸余的木板桥。后来,我看到放在木板桥附近的原石板桥上拆下的长石板,侧面刻写着:“清咸丰某年建”的字样。可见,历史也是蛮久远的。桥旁的石埠头也是个热闹的处所,常有妇女在那儿浣洗,有着“埠头两块石,百户捣衣裳”自然写照。也是笑声多、闲话多、新闻多的“三多”之地。不因四季的变迁而消逝,不随岁月的轮回而苍老。
过了桥就是倒立的“L”型平房(当地人称“桥头幢”)前面的石板路,还没走三五十步,又是“7”字型平房(当地人称“中心幢”)的面前,走完“中心幢”面前的路,再向右转90度,沿着一条石板路一直进去便到了“十二岱小学”。
三
读三年时,我们坐3号教室也就是离教师集体办公室最近的教室,小伙伴们蹦蹦跳跳的玩耍情景依稀犹在眼前,特别是贤庆、成尔、加笔、可同等在教室里上蹿下跳被吴老师用教鞭挥赶的场面,清晰得就像刚发生在昨天的事情一样。吴老师讲课严谨,尤其对字、词、多音字及多音字的组词,讲得特别到位,那时三年的作文要求不高,只要能叙述清楚简单的一件事就行。阅读理解只要能分清段落、层次,能概括出段落大意就行。我至今记得清楚的是他给我们讲解课文《白头翁的故事》时的情形。他说白头翁跟喜鹊学造房子、跟黄莺学唱歌、跟大雁学飞行、跟老鹰学打猎总是有头无尾,(做事)怕吃苦,没耐心,三心二意,最终一事无成。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要吃苦耐劳,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我们在小学时听了这个故事,很受教育。
有一次,吴老师在上课时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我仿佛一只狗。”全班同学看了哄堂大笑。“你们都知道笑?这句话,就是下面一位同学在上交的‘造句’作业本上的原话。这‘仿佛’是什么意思,我难道没有讲过吗?讲过N遍了吧。上课一定要专心听!黄国涨,你说说,你这么造句的原因?”只见他脸刷地一下红到了脖子根,用手摸了摸自己的颈脖,原本就有点口吃的他,嘴里支吾着,更听不清他讲些什么了,同学们又是一阵哄堂大笑。这位同学现住在我老家隔河对面,以种地兼养牛为业。
吴老师还兼教音乐课,我现在能清清楚楚地记得的他早期教过的经典儿歌有《小溪流水响叮咚》、《少年先锋队队歌》等等。3号教室还有一个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冬天特别冷,寒风刺骨啊!因为那时学校条件不好,窗户都没窗棂没玻璃,就用尼龙薄膜用图钉钉上,风一吹两吹就把膜掀掉了,所以冬天坐教室里阴尸的冷,学习有时也没安心。似乎那几年的冬天也有意跟我们过不去一样,动不动就白霜满地,冰冻五个厚。
那时班里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同学是林圣掌,他是我家邻居开全的外甥孙,林家庄人,在此借读的。我们经常一起结伴上学、放学。不过,四年他就转回老家读去了。老师总喜欢以成绩来衡量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总是格外关切。我的成绩在班里并不拔尖,也有些内向,所以老师也不会对我多加 大自然中的各种物体,都跟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都包含着科学道理。认识大自然中的物体和现象,懂得科学道理,才能正确地利用它们来建设我们的美好生活。
自然课将帮助同学们去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物体和现象。
自然课将帮助同学们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我的第一个科学梦就是这时候开始的,那时候家里没有什么玩具可玩,每次开学后可以领到《自然》这本书,别提有多高兴。我喜欢每一册《自然》的封面插图,喜欢观察各种植物的叶子,并收集制作标本,原来叶的类型、样子是如许的丰富。
我们学校旁边最常见的树是马尾松和杨柳,马尾松的的叶细如针,杨柳树的叶弯弯的又细又长,颇惹人爱。夏天正是杨柳绽放得最旺的时候,淘气的孩子总喜欢用那灵巧的小手,折一些带叶的嫩柳枝为自己编织成圆圈或帽子戴在头上,俨然一个战斗片里的小战士。
在我们学《太阳和影子》时,老师曾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个简单的工具,就是一只铁钉和一块小木板。然后把铁钉垂直订在木板上,测量出铁钉在木板上露出的长度,再拿到教室外面的太阳底下,用尺子测量出影子的长度,最后,根据测量的数据和方向,用量角器测出太阳的所在位置。
不知道是因为小时候的昆虫多,还是我对昆虫有着自然的亲近感,总觉得周围有很多的小昆虫,比如蜻蜓、萤火虫、天牛,还有些不知名的虫子,它们都是我们的玩伴。这些虫类带给我们的乐趣最多的莫过于夏天玩的天牛。天牛是一种在夏天趴在树上“吱吱”叫的昆虫,头上长着两只长长的细细的竹节型的触须,有着又黑又硬的壳,生命力极强。每年夏天,总有那么几只天牛碰到我们而开始它们后悲惨的命运。班级里一个同学一声吆喝:“抓‘西牛’去噢!”马上会迎来一帮同学的响应,在炎热的中午,老师们都在午休的时候,我们开始了行动,裤腿一卷,鞋子一脱,踩着老树皮,“噔噔噔”就爬到了树枝上,几只反应迟钝的天牛来不及反抗,就莫名其妙地被我们捉捕了。
等捉到后,把绳线绑在天牛的脖子上,拿着绳子的另一头放飞它,我们在后面追着,赶着,它飞得再远也逃不出我们的手掌心。可怜的天牛,不停地逃跑,飞向高空,又不停地被我们拉回来,等它停在树上不飞也不叫的时候,我们又像放鱼钩一样把它放出去,让他继续飞。天牛很犟,总喜欢往一个方向爬,如果将它的头掉过来,它转了个身,还往原来的方向爬,可是将天牛像个陀螺一般旋转了好几圈,它就没方位感了,飞出去的时候就像喝醉了酒般到处乱转,有时候一帮孩子比赛看谁的天牛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这似乎有点残忍,但却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它带给我们一种控制的快乐。
到了夜晚,几个小孩子拿着小玻璃瓶走向田边丝瓜园,抓萤火虫去了。这些昆虫曾伴随我们度过了纯真又烂漫的童年时代,它们将我们和大自然拉得更近。
也曾到池塘里抓一些小蝌蚪,放在玻璃罐头瓶中研究,像养金鱼一样养着,希望有一天能看到蝌蚪变青蛙,可是这个生理过程是多么漫长,瓶子里的蝌蚪通常没等到变身,就已经死于非命了。夏天的时候,偶尔我们也会去殿前的桥脚下或旧祠堂后的池塘边,用蚯蚓作诱饵,去钓虾。我们蹲在埠头桥脚或埠头的石头上,把钓竿放下,不看浮子,单提着线,对着一个一个的石洞口,上下左右地牵动那串着蚯蚓的钩子。这样,洞内洞外的虾儿立刻就被引来了。它颇聪明,并不立刻就把串着蚯蚓的钩子往嘴里送,它只是先用大钳拨动着,作一次试验。倘若这时浮子在水面,就现出微微的抖动,把线提起来,它便立刻放松了。但我只把线微微地牵动,引起它舍不得的欲望,它反用大钳钩紧了,扯到嘴边去。但这时它也还并不往嘴里送,似在作第二次试验,把钩子一推一拉地动着。我便把线搓动着,一紧一松地牵扯,使钩尖正对着它的嘴巴。看见它仿佛吞进去了,但也还不能立刻提起线来,有时还须把线轻轻地牵到它的反面,让钩子扎住它的嘴角,然后用力一提,它才嘶嘶嘶地弹着水,到了岸上。我们把钩子从虾嘴里拿出来,把虾儿养在脸盆里,取了一条新鲜的小蚯蚓,放在平实的石头上,轻轻地用棍子拍了两下,拍死了,便把旧的去掉,换上新的,放下水里,等待第二只虾的上钩……
我也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有一次,我在家中“插(编炮)绳”时,无意中发现自己的视力极好,站起来低头看,地上一粒粒极细小的尘埃,竟也看得一清二楚,说不上“明眸善睐”,也可算心明眼亮了,顿时一股幸福之感涌上心头。
五
那时各班级之间实施评先争优活动,采用的是三面倒三角的(红底、黄字、带穗黄色花边)流动小红旗,它们分别是“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卫生好”。每周评选一次,由学校值日师生根据每班每天的实际表现,分别给予打分。一周当中,哪个班级,哪方面表现总分第一,哪面荣誉小红旗就挂在那个班级。
三年(上),我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少先队员”是个光荣的称号,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因此,能够戴上红领巾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孩子上学后的第一个愿望、梦想,成为少先队员的同学戴上神圣的红领巾得意洋洋,仿佛真的就成了国家的主人。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向着胜利,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爱人民,少先队员是我们骄傲的名称。时刻准备,建立功勋,要把敌人,消灭干净,为了理想,勇敢前进,为了理想,勇敢前进,前进! 为了理想,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在雄壮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在学校的大礼堂里,一条鲜艳的红领巾戴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在火红的少先队旗下,我们举手庄严宣誓,这是一种空前的荣誉,令每个加入者兴奋不已。戴上了红领巾,一个无形的东西置入了我的脑中,那是一种正义的精神,一种向前的动力,一瞬间,会感觉自己长大了,跟非少先队员们有了区别,自己变成了一个有组织的人,一个优秀的人,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也正是红领巾的可爱之处。
- 上一篇文章: 震惊世界的无效的医疗道出多少医疗真相
- 下一篇文章: 排毒已成為中國人最佳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