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的营养学第四章第1节关于病因不
要想让健康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就要求您要掌握相关的如何维护健康的知识。首先就要知道是什么导致我们得病的,也就是病因。如果知道病因了,我们就可以远离病因,进而远离疾病。
几年前我碰到一位母亲,她到我们病理科给她16岁的孩子拿检查结果。医院里的病理科是做诊断的,全院所有科室切下来的东西都要送到病理科做诊断,来最终确定是什么病。工作性质有点像法院,如果诊断成癌,那就相当于是死刑,良性肿瘤——死缓,也有个别无罪释放的。这位妈妈一看到诊断,眼泪就流出来了。她16岁的孩子得的是鼻咽部一个很恶的恶性肿瘤,没有活下来的希望。她来问我,这个病是怎么得的。我看到这个诊断,这个孩子的年龄,再看到她的样子,我也很难过,我最怕15岁~25岁年龄的人得不治之症,人生才刚刚起步,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酸甜苦辣还没有体验到,没有享受到,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还没开就凋谢了,我觉得这是最残酷的。当这位妈妈问我时,我无言以对,想安慰她又不知道怎么说,只好说:“病因不清楚,不知道怎么得的,认倒霉吧。
在给医科大学的学生上课时,我最喜欢讲的部分就是病因部分。因为课本上对绝大多数疾病病因的描述都是四个字——病因不清,讲起来很简单。
医学发展到今天,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对病因的认识,为什么有那么多病是病因不清?这与医学的发展模式有关。有一天,我跟一位我很尊敬的医学前辈说我想写一篇关于Ⅱ型糖尿病的文章,我说我觉得到目前为止,大家对糖尿病原因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我认为糖尿病的原因不在于胰腺和胰岛素,而在于肝脏。这位前辈马上说:“那你得做实验,养大鼠,造模型证明。”我不做也知道,这个实验的成功率不会高。为什么呢?虽然社会上糖尿病的人数在不断增多,但在人口比例中仍是少数。那大鼠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鼠口比例中就更是微乎其微了。您想想,大鼠吃什么,人吃什么,要想让大鼠患上真正的Ⅱ型糖尿病并不容易,每天得给大鼠吃高热量、高脂肪、高糖、低蛋白、低纤维食物。而这些家伙发不发病还跟它们以前的营养状况有关,事实上,大鼠平时每天的营养比我们人的均衡,即使每天给它们吃高糖、高脂肪、高热量、低蛋白、低纤维的食物,因为它们底子好(也就是说,它们在胚胎期、在做实验之前他们的肝脏一直很好,因为在大鼠喂养中,大鼠的营养一直是备受 病因的分类
每个人都知道,疾病按照发病的快慢、进展的快慢、病程的长短可以分为急性病和慢性病。而造成这种划分的根本原因是急性病和慢性病的病因有各自的特点。急性病的病因明确,强度大,对人体进行集中打击。如细菌感染、车祸、喝农药中毒等等。慢性病的病因往往不明显,病因复杂。是强度较弱的一种或多种损伤因素长期不间断地作用于身体而最终发病。您被车撞倒是因为车的冲击力太大了,这就是急性病的表现。另一种方式也可以把您击倒,比如您要通过一条走廊(下图),但走廊的两侧都站着人,您走过每一个人的身边时,那个人都会打您一下,有的人是用拳打(一种病因),有的人是用脚踢(另一种病因),有的人是用木棍打(又一种病因),还有的人是用鞭子抽打(又一种病因),您走得异常艰难,最后终于支撑不住倒下了。您能说清是谁把您打倒的吗?说不清,因为您倒下是不断受到各种各样的击打的结果,是所有打击的累加造成的。这就是慢性病病因的作用原理。
一口气喝一瓶农药,您一定是急性中毒。每天喝一小口慢慢“享受”,您一定是慢性中毒。肥胖是慢性病,所以才有“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的俗语,胖子不是因为多吃了一个馒头或多吃了一盘饺子造成的,而是因为今天多吃点这个,明天多吃点那个,长期这样下去,造成营养严重不均衡而导致的。所以慢性病的病因不能说清但容易理解。
本书连载中,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持续
- 上一篇文章: 6岁男孩喉咙里长肿瘤突然变哑巴,只因妈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