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武亦文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再度成
记得有一次,我们准备采访“吴老的一天”,因此我和中央电视台的朋友一大早就到了吴老家。吴老在阳台伸了一个懒腰,中央电视台记者就问吴老“每天早晨是怎么锻炼身体的”,吴老就势上下左右多比划了几下,说“就这样随意舒展、舒展”,中央电视台记者拍下来,说吴老自创“随意舒展操”锻炼身体。
其实,我知道,吴老压根没有什么“随意舒展操”,他很少锻炼身体,医院了。在其他记者采访中吴老也多次说过,他很少锻炼身体。
如今,吴老99岁生日已过,是真正的百年医学大家了!
我先后十多次采访过吴老。第一次采访,一聊就是三个多小时,我俩抽了三包烟。
有一次,在吴老家采访,中午家宴,吴老拿出瓶15年的茅台来,自己倒了二两后,递过来说:“把剩下的喝了吧,别浪费。”
还有一次,在医院采访吴老后外出吃饭,吴老劝烟劝酒,开玩笑说:“吸烟是收缩血管的,喝酒是膨胀血管的,既抽又喝,平衡了,没事。我一辈了就是这样过来的。”那一次,喝了白酒喝干红,喝了干红喝啤酒。吴老也是如此,只是他没有我喝得多。
从今天起,这里分三次推出年4月我采访吴老的三篇系列文章,从军魂、医术、医德方面全方位对吴老进行报道、宣传——
中午13:30,第二军医医院地下室食堂,我陪同吴孟超共进午餐。
一个上午,吴老又是两台手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年届90岁的吴孟超还能主刀娴熟地手术。
而这却是吴孟超再普通不过的一天。
吴孟超,我国肝脏外科主要创始人、中科院院士、第二军医医院院长。从医68年来,他提出一整套肝脏外科的理论学说,开创了一系列临床救治的新方法,使我国的肝脏外科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
四月暖风,刮起阵阵感动。我通过几天采访,解读吴孟超的人生历程,深切感受到他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感受到他爱党爱国爱民的博大情怀。
回国、参军、入党
吴孟超总结式地对我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国,我也许会很有钱,但不会有我的事业;如果不在人民军队,我可能是个医生,但不会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加入党组织,我可能会做个好人,但不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分子。”
年夏天,吴孟超出生在福建闽清。因为家境贫寒,在他3岁时,父亲就背井离乡到马来西亚谋生。5岁那年,吴孟超跟着妈妈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很快,小孟超就帮着家里舂米、割橡胶了。
“父母尝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再穷也要让我认字、读书。”于是,上午割胶、下午上学,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17岁。吴孟超读书刻苦、用功,成绩总是数一数二。而正是那段时间割胶,他把割胶刀玩得飞舞。采访中,诙谐的吴孟超对我说,这就是最早的“手术训练”。
年,抗日战争爆发,吴孟超深受抗日救国思想影响。初中毕业时,身为班长的他和同学们商量,把毕业聚餐费捐给国内浴血奋战的抗日将士,得到一致同意。不久,他们竟然收到了朱德、毛泽东发来的感谢电。那封感谢电像烧红的烙铁一样,深深地印在了吴孟超心里,成为他一生难以忘却的红色记忆。
回国到延安找共产党,上前线去抗日!这是他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年春天,吴孟超约好同学一起登上回国的轮船。他们一路车船颠簸,经新加坡、过越南,自昆明入境。
到云南后,由于战争封锁,一时到不了延安,吴孟超只好在昆明继续求学读书。年秋天,吴孟超考取了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
左为吴孟超院士、中为裘法祖院士、右为吴孟超学生王红阳院士吴孟超至今记得年上海解放时的情景。那天,天刚蒙蒙亮,他打开宿舍临街的窗户,发现马路边躺着一排排和衣而睡的解放军战士,沿街商铺的门静静地关着,没有半点嘈杂和喧闹。他被眼前这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军队深深地震撼了。早就对共产党充满向往的他,此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加入这支队伍,跟党走。
年,吴孟超的夙愿终于实现。这年3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如愿参军入伍。从此,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受到什么样的委屈,他对党的信仰没有丝毫动摇,为党工作的忠心始终不变,并且始终充满奋斗的激情。
年,裘法祖受聘为医院兼职教授,吴孟超再次成为他的学生。在裘法祖悉心指导下,吴孟超手术水平大有长进。但吴孟超觉得光做个普通“开刀匠”还不够,到底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告诉了老师。裘法祖对他说:“肝脏外科目前很薄弱,我国又是肝脏疾病高发地区,如果你有决心,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
吴孟超茅塞顿开。从此,拉开了向肝胆外科进军的序幕。
挽救多个生命
爱党,就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名义为民造福!自从选择了肝脏外科作为自己的事业,吴孟超就与肝脏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到一本由美国人编写的《肝脏外科入门》,并和同事方之扬将这本20多万字的书翻译出来。他先后创立了“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奠定了中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创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提高了肝脏切除术的安全性;完成第一台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这位“中国肝脏外科之父”,用神奇的双手挽救了数以万计病人的生命。
年,春节刚过,一个挺着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搀扶下,点名要找吴孟超。原来患者8年前腹部长了个拳头大的瘤子,去医院检查后认为是肝癌。两年过去了,瘤子越长越大。医院去检查,医生说如果是肝癌的话活不了这么久,于是做个穿刺。不料引起大出血,医生再也不敢接诊这个病人了。
吴孟超确认这是一个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检查显示,这个瘤子直径竟达68cm。当时,国外将直径在5cm以上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划为“巨大”,患者的瘤子称得上是“超级巨大”。其最危险的是肿瘤破裂会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常可导致死亡。
吴孟超带着助手查阅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在反复推敲后,制订了周密的手术方案。这个方案后来被肝脏外科界奉为经典。
考虑到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医院调集了15个科室共40多名医务人员全力配合。
8点30分,战斗打响!
当切口完全打开时,一个装满鲜血、蓝紫色的巨大瘤体赫然呈现在眼前,让所有在场的手术室“常客”都有点毛骨悚然。
吴孟超定了定神,沉着地切断一根血管,并立即止血,又切断一根血管,再止血,小心翼翼地剥离瘤体。
10分钟,20分钟,30分钟,吴孟超重复着这些动作。
1小时,2小时,3小时,吴孟超依然重复着这些动作。
助手们看着他,大气都不敢出。要知道手术刀只要稍稍碰破哪怕是一点点瘤体,鲜血立即会喷涌而出。
吴孟超的额头渗出了汗水。护士见状,连忙用纱布帮他吸掉。不断渗出,不断吸掉。
当钟表指向20:30分时,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的吴孟超,顺利完成了手术!
36年过去了,这个患者依然健康地活着,已经80多岁的他还经常打电话给吴孟超,反复表达他们全家人的感激。
吴孟超说:“我看重的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医生要用自己的责任心,帮助一个个病人渡过难关。”
年春天,一对浙江的渔民夫妇,抱着出生4个月的女婴求救吴孟超。吴孟超全面检查后,很快断定女婴得的是“肝母细胞瘤”。这是一种少见的小儿胚胎性恶性肿瘤。当吴孟超把自己手术的想法告诉同事时,大家都为他捏一把汗。
对付危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吴孟超和同事们制订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并请小儿科专家联合作战。经过3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有惊无险地从孩子肝脏上切下了重达克的肿瘤,瘤子的体积竟比婴儿的脑袋还大!10天后,孩子出院。
年9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湖北女孩甜甜在父母陪伴下来找吴孟超求治。这个20岁刚出头的姑娘中肝叶长了个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稍有不慎,就会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在多次讨论和论证之后,吴孟超决定再闯中肝叶禁区,手术切除血管瘤。他带领姚晓平教授用了近10个小时成功将瘤体完全切除。
“这个手术难度确实大,我们在手术中也创造了肝门阻断新的纪录,前后阻断4次共分钟,才将瘤子切下来。”吴孟超记忆犹新地说,“瘤子有排球那么大,放在一个脸盆里都快满了。”
几十年来,吴孟超就是这样,以一个医学科学家的智慧和胆识,闯过了肝脏一个个“禁区”,创造了一个个世界之最,挽救了多个鲜活的生命。直至今年90高龄,仍然奋战在肝脏外科最前沿……
穿军装提醒我是一个兵
年4月1日,井冈山,细雨濛濛。
医院40多名党支部书记和专家教授,千里奔赴井冈山,追寻红军足迹,祭奠革命先烈,服务老区人民。我随同参加,见证了这一行动。
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穿着军装的吴孟超,向长眠在那里的名红军烈士肃立默哀,三鞠躬。之后,他带着医院——医院旧址寻根。吴孟超还不顾劳累,亲自给井冈山地区医务人员讲授肝胆外科疾病的诊疗技术。接着,医院,为住院的病人会诊,医院医院帮带协议,用医疗技术反哺老区人民。
军人,是吴孟超的本色。让自己和战友们永葆军人本色,是吴孟超几十年来一直努力的事。
吴孟超有着特殊的军装情结。一般说来,在医院工作的人为了方便,是不大穿军装的。但吴孟超不一样,他一年四季都穿军装,而且军容严整,夏天再热,他也不挽袖子,风纪扣和袖扣都扣得严严实实。吴孟超说:“只要穿上军装,就能提醒自己是一个兵,而作为一个兵,军人的使命和职责就一刻也不能丢。”
无论是抗洪抢险、抗震救灾,还是在抗击“非典”的战场,就连普通的“健康军营行”活动,总是活跃着吴孟超的身影。
年,长江洪水,吴孟超请示亲赴抗洪前线,但因年事已高未能如愿。后来,多次为在抗洪中受伤的将士手术、会诊,为抗洪将士的健康竭尽全力。
年,医院建立“军人救治绿色通道”,为三军将士提供最便捷的医疗服务。
年,“非典”肆虐。他以一个医院抽调人员成立“抗非医疗小分队”,随时准备奔赴小汤山。
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吴孟超第一时间要求参加医疗队,到一线抢救地震伤员。坐镇指挥后,开通远程视频会诊系统,亲自指导一线医疗救援。他还主动缴纳2万元特殊党费,并以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名义,向灾区捐赠价值万元的急救药品,救助灾区群众。
年以来,吴孟超每年都坚持参加“健康军营行”活动,带领医疗队入海港、登哨所、到连队,走进野战驻训点和海军舰艇部队,把战士宿舍变成流动诊室,把对基层官兵的关怀一次次送到了部队官兵的心坎上。一位基层连长感慨地说:“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这样国宝级的医学大家,能亲自来给我们基层官兵体检、咨询,我们太幸福了!”(感谢张鹏肖鑫对本文的贡献)
谢谢阅读、支持“先武亦文”- 上一篇文章: 刘善人一语道破111种病根儿人人必看
- 下一篇文章: 忘掉某明星吧央视的报道,震颤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