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紫砂洋桶壶下

论紫砂洋桶壶-下

储铭洋桶壶的技艺特点

 清末期间,紫砂洋桶壶创制以来,名家名手纷纭加入制作洋桶壶队伍,使《独钮洋桶》、《牛盖洋桶》、《平盖洋桶》得到超常规发展,造型愈来愈简练讲求,工艺愈来愈精致讲求。在这批制壶名手中,储铭无疑是制作紫砂洋桶壶的突出代表人物之一。

 储铭()又名腊根,号大匠伟人,龙溪隐士,时称「洋桶王」。原是宜兴西乡盛塘桥人,16岁来到宜兴蜀山,拜当地制壶艺人为师。因天资聪明,勤奋好学,20岁后即以制作紫砂洋桶壶崭露头角。清宣统年间,储铭受聘于「阳羡紫砂陶业公司」,专门制造高文件打磨拋光,镶铜饰边的外销壶《独钮洋桶》。储铭所制《独钮洋桶》,线面挺刮,气度饱满,肩线、口线、脚线均称湿润,口盖周密无隙,流圆浑有势,饱满得体。他的严谨制作,精深壶艺得到壶界人士一致推重,并荣获「南洋劝业会」优越大奖。进入民国年间,外销逐步由内销替换,储铭亦以调剂制作《牛盖洋桶》、《平盖洋桶》而闻名窑场,这1时期,储铭所创制的《鼓痣平盖洋桶》、《焐灰平盖洋桶》、别具一格而精品独出。

 储铭《鼓痣平盖洋桶》为宜兴民间收藏家陆候先生8○年代所收藏。《鼓痣平盖洋桶》,材质粗砂红泥,表面颗粒突兀,另加一层「粉红」处理,红腻艳亮,肩部、脚部份饰一圈大小一致,间隔均匀的鼓痣装潢,鼓痣用黑泥装潢,显眼夺目。其壶一改打磨拋光的外销习惯,表面肌理丰富,红砂素胎,内蕴紫砂古朴典雅之风。口沿、盖沿、肩线呈一线圆浑状,抚摸玩壶手感舒适,茗泡捧擦锌旷神怡。壶流爽而滴水不漏。倒茶时顺畅之极,收口时倾刻茶止,均显示了储铭《鼓痣平盖洋桶》的日用艺术魅力及他本人高超精深的技艺。

 《焐灰平盖洋桶》为宜兴紫砂工艺大师徐汉棠先生所藏。材质天青泥焐灰,黑中带紫,紫中带蓝,蓝中返青,细腻光洁,水色润湿。壶表平滑透明,出现一层青莹蓝光,与壶的圆润玉色相调和呼应,手触壶似有触玉之感,茗泡之间才真正享受到玩壶即玩玉之真理奥妙所在。徐汉棠先生介绍,其壶作者即为余之师公,顾景舟大师为师父。笔者知会,点头含笑。在场者有《天地方圆》主编时顺华先生、徐大师夫人、大师儿子紫砂工艺师徐维明,大师女儿紫砂工艺师徐雪卷及笔者本人。时间1997年10月10日。

 进入3○年代,储铭更负盛名。代表作《牛盖洋桶》沉寂稳健,色雅丰润,端正完善,整体呼应,口盖紧密准合,代表了紫砂洋桶壶陶艺的最高水平,订制品目不暇接,有「价高名重」之誉,时人称之为「洋桶王」。储铭所制《牛盖洋桶》分大中小三号,以自配手工泥为主要材质,材质选用上较为讲求,有段砂、红砂、清水砂、灰砂等。宜兴民间,官方博物馆及港台人士均有收藏。现以「中号洋桶」为例,赏析一下储铭洋桶壶的日用艺术之魅力及技艺特点。

 储铭《牛盖洋桶》,宽17公分,高15公分,材质清水泥。颗粒显隐,淡红嵌砂,细腻光洁。壶整体凝重端正,身与肩结合部圆浑有致,便于抚摸把玩。肩与颈自然过渡,口沿工整对仗,薄厚一致。牛盖纯边处理,牛耳圆润顺畅,流挺括精致,细部处理周到,无不在「精、气、神」上下工夫。储铭《牛盖洋桶》茗泡,得体适合,出水爽而不滴,随出随止,出止自若,流内孔道弧形处理,无滞水之嫌。牛盖孔亦操作自若,起到控制水流作用。每一次细部处理,都显示出储铭的高超技艺悍独具匠心。在使用中才能体味出储铭洋桶壶的奥妙。

这里需要指出一点储铭洋桶壶以量少艺精闻名壶界。无论是初期外销《独钮洋桶》,还是《牛盖洋桶》、《平盖洋桶》,都是紫砂洋桶壶作品中的精制之作,是不可多得的紫砂工艺品和收藏珍品。洋桶壶系列作品无高文件、低档之分,这是储铭洋桶壶的工艺特点之一。究其缘由,储铭洋桶壶把人的精神融会到壶中,是储铭人格化的体现,这明显超越日用范畴。

储铭性情豪放,能收能发。壶如其人,调和得体,收放自若。惋惜储铭生不逢时,一生不得志。所创精品除洋桶壶系列外,以《如意仿古》、《矮石铫》、《掇球》、《线圆》、《圆刻》、《梨形》、《碗形扁腹》等流传在世。但诸多茶壶品种当中,以紫砂洋桶壶为最,并成为紫砂茗壶优秀传统经典名作得到壶界公认。

紫砂洋桶壶典型之作

 紫砂洋桶壶自问世以来,经久不衰,成为人们茗泡品茗较为普遍选择的用具之一。且自清末到至今,名手参与不在少数。各人有各人的形制,各人有各人的气韵,大小变异,良莠不齐,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这里挑选各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典型之作,略作浅析鉴赏。

 《锦堂发记》款茶胆式《独钮洋桶》。壶高13公分,宽12.5公分,材质细红泥。制作年代︰清末。底款大方,印章阳文楷书「锦堂发记」,为台湾民间人士收藏。壶为初期《独钮洋桶》形制。身筒粗矮庄重,脚线、肩线、口线对称,流顺,弯二弯式,微缩,系耳厚笨,口颈深且厚,茶胆套于壶内,利于沥茶分隔。肩、口线色铜饰边,钮用黑釉装潢。整体造型有笨重感,拖沓感,垂头感,呆滞感。制作工艺亦一般化。

 何士芬嵌盖《牛盖洋桶》。壶高14公分,宽19公分,口颈8公分,材质细段泥。制作年代︰清末。壶身一面刻山水画1幅,一边刻草书「步趋简翰,唯古是尚 士芬」字款,为宜兴鲍建南收藏。壶为初期《牛盖洋北京白癜风医院地址桶》形制,圆浑庄重,形体大方,简练对称,流一弯,顺势胥出,系耳粗糙,牛盖眼长而尖,盖口沿不明显,用整块泥片封住。虽粗糙形制却调和,制作工艺一般流却挺畅有力。

 「少山」款《独钮洋桶》。壶高18.5公分,口径8.2公分,材质段泥隐其麻。制作年代︰民初。底刻款「荷净纳凉时 少山」,为南京博物院收藏。此壶是外销泰国经打磨拋光后返流中国内地。壶庄重大方,工整严谨,流长而顺,二弯式拋物体状,打磨后黄黑相嵌,光洁平滑,制作工艺比较讲求,风格严整端正。

 俞国良《牛盖洋桶》。壶高18公分,宽16公分,材质紫泥,制作年代︰2○年代。底钤「锡山俞制」,盖款「国白癜风原因良」,为宜兴蒋彦中收藏。壶整体调和,块面流畅,壶盖紧密,大度精神,做工较为讲求,风格庄重大方。

 吴云根《牛盖洋桶》,壶高15.5公分。口径7.8公分,材质清水泥,制作年代︰3○年代。底钤︰吴云根制」,盖款︰「芝莱」。为宜兴赵山南收藏。壶简洁顺畅,浑而润湿,流比较单薄,骨多肉少,制作工艺较为一般,风格清瘦。

 唐凤芝《牛盖洋桶》。壶高15公分,口径8公分,材质清水泥,制作年代︰4○年代,盖款︰「凤芝」,为宜兴焦洪明收藏。壶简洁明了,圆润光洁,流挺括自然,线面制工精致,制作工艺较为讲求,风格自然秀气。

 王寅春《牛盖洋桶》。壶高15公分,宽16公分,材质清水泥,制作年代︰5○年代,底款︰「王寅春」,盖款长圆印︰「寅春」,为宜兴潘仁亮收藏。壶庄重大方,牛盖眼圆润,口颈挺括,做工精细,风格雅致浑重。

 顾景舟《牛盖洋桶》。壶高15公分,口径8公分,材质清水泥,制作年代︰6○年代,底钤方章︰「景舟制匋」,盖款椭圆印︰「景舟」,把小方印︰「景舟」,为宜兴李氏收藏。壶整体调和,顺畅自然,工整圆润,线面流畅,流清瘦细腻,口盖吻合贴切,牛盖耳孔匀称圆浑,细部处理严谨,风格灵秀素雅。

 何道洪《牛盖洋桶》。壶高12.5公分,宽15公分,材质紫红泥,制作年代︰7○年代,底印方章︰「何道洪制」,盖印小方章︰「道洪」,为宜兴陆候收藏。壶端正圆浑,调和得体,肩颈饱满,牛盖挺括,精工细做,风格浑厚细腻。

 徐汉棠《牛盖洋桶》。壶高15公分,宽17公分,材质紫砂,制作年代︰8○年代,底印︰「徐汉棠制」,盖印︰「汉棠」,为宜兴周云龙收藏。壶稳健浑厚,得体匀称,口盖周密,线面顺洁,风格简洁挺括。

 以上各家再加上储铭(前节专叙),为紫砂洋桶壶各个特定年代的典型代表人物,可以这样说,紫砂洋桶壶的制作名手还远远不止以上这些人物,还有许多默默贡献的紫砂艺人(包括像裴石民这等制壶名手),在紫砂洋桶壶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都做出了默默的贡献。

  紫砂洋桶壶作为特定历史年代发展起来的最普通却又广为流传的茶壶形制,以其日用功能与艺术功能俱佳的特点和风格,以其造型简练,古朴大方,适合把玩的特点和风格,成为紫砂传统经典之作,为几十年中长盛不衰,而又承受民俗民风习惯的影响和熏陶,当今仍为一部分(特别是老年人,茶艺壶界人士爱好,紫砂洋桶壶的生命力是长存的,应当也必定,在壶史中占有本身应当占有的一页位置,也势必为紫砂历史增加光彩的一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vqm.com/jbcs/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