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旁海绵状血管瘤MR表现
简要病史:女性,53岁,头痛,视力下降3月
影像MR资料:
讨论
临床与病理: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两种。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常见于中颅窝底、蝶鞍旁等部位,由于与硬膜关系密切,又称为“硬膜型海绵状血管瘤”。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为红色圆形或分叶状血管团,形似草莓或桑葚,切面如海绵状,缺乏明显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病灶有窦状扩张的畸形静脉血管构成,血管壁薄,有单层的内皮细胞及薄的外膜,缺乏肌层和弹力纤维,管内充满血液。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多表现为头疼,III~VI脑神经受累等占位表现,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
MR表现:典型者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呈葫芦状生长。病变内很少出血和钙化,T1WI上病变呈等或稍低于脑灰质信号,T2WI表现为极高信号,具有特征性,信号多均匀,少数信号不均匀;病灶周边无或有轻度占位征象;增强扫描病变显著强化,其强化程度明显高于脑膜瘤和垂体瘤;1HMRS检查时,因病灶内无脑组织,所以无NAA峰、Cho峰和Cr峰出现,而常出现Lip峰,主要与海绵窦内正常情况下存在脂肪组织有关。
MRI如下特征性表现是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关键:颅中窝、鞍旁有境界清楚的类哑铃形病变,呈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且病灶内无血管流空效应和肿瘤钙化,增强扫描明显较均匀强化。
鉴别诊断:
1)鞍旁脑膜瘤:T2WI一般为稍高信号或等信号,常可见脑膜尾征,多见于中年女性。
2)神经鞘瘤:T1WI为略低信号,且不均匀。T2WI信号常混杂。
3)垂体大腺瘤:以鞍底向上生长,突破鞍隔时冠状位肿瘤可见腰身征,易伴发出血、囊变、坏死,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4)颅咽管瘤:发生于鞍上或鞍内,为囊性或囊实性,常为不规则分叶状,CT扫描囊壁钙化为其特征性表现,MR肿瘤信号混杂,囊液信号与其内的蛋白质、胆固醇等含量有关。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囊壁可见明显强化。
5)脊索瘤:T1WI斜坡髓质高信号消失,代之为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影,边界较清。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可见“盐和胡椒”征,增强呈缓慢持续强化。
6)鞍旁动脉瘤:常规脉冲系列即可见非血栓形成性动脉瘤的流空效应,MRA可显示载瘤动脉。
7)表皮样囊肿:呈长T1长T2信号,形态不规则,有“匍行生长,见缝就钻”的生长特点,无强化。
来源:华夏影像诊断中心
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 上一篇文章: 海绵状血管瘤症状早知道防止恶性增长
- 下一篇文章: 医疗前沿我院皮肤科应用射频成功治愈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