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微课堂皮肤疾病的超声诊断一

白癜风的治疗 http://www.lohasidc.com/m/

一、皮肤解剖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覆盖全身。皮肤不仅是人体重要的防线,还是免疫器官,具有免疫监视作用。皮肤由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构成,见上图。此外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和皮肤附属器

表皮在皮肤的最外层,外侧是角质层,里面是基底细胞层。基底层的基底细胞具有较强的分生能力。见上图。

真皮层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毛发、皮脂腺、汗腺及肌肉。见上图。

皮下组织由真皮下部延续而来,有疏松的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构成。见上图。

过程测试题:神经纤维瘤超声检查“鼠尾征”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A.血流B.肿瘤性质

正确答案:B

解析“鼠尾征”的发生与肿块本身的结构特征有关。神经纤维瘤是起源于神经组织的肿瘤,肿瘤发生部位与神经走行有关,沿神经干生长,所谓的“鼠尾”实际上是与肿瘤相连的神经干组织。

皮肤超声检查时为什么将病变放于水盆中?有替代措施吗?

二、皮肤超声检查

1.检查方法

患者一般采用仰卧位,或根据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检查方法。医生需带上手套,高频探头外套上无菌套或避孕套。

检查时在病变处均匀、平整地涂较厚的耦合剂,避免病变部位的不平整、气泡的干扰。或用水囊来消除近场伪差;或将病变部位放于水杯、水盆里,探头通过透明的水杯壁或水面观察;或用水囊来消除近场伪差,或将病变部位放于水杯、水盆里,探头通过透明的水杯壁或水面观察。

2.检查探头

(1)7.5-18MHz高频超声探头。

(2)10-20HMz的皮肤超声仪器探头。

(3)50MHz以上的频率的超声生物显微镜。

3.正常皮肤超声声像图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超声表现为两条较强回声细带,中间为较宽的中等回声带。第一层强回声细带为由表皮层与耦合剂界面声阻抗差异所致;第二层真皮层的回声比第一层低,呈密集的中等叠状回声即短细状回声,与真皮内紧密排列的纤维组织有关。第三层皮下层的回声从无回声到低回声不一,略含分割脂肪小叶纤维组织所形成的强回声条索。见上图。

4.皮肤疾病的超声检查

皮肤疾病的超声检查需要做纵横切面的扫查,观察病变部位、形态、内部回声以及与周围组织及与脏器的关系,测量其范围,基底部距离皮肤表面的深度,观察其血流分布状况,测量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并对区域淋巴结进行扫查。

下面叙述常见皮肤疾病的超声表现。?

■蜂窝组织炎

蜂窝组织炎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

蜂窝组织的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感染。

超声表现:早期声像图表现为真皮层增厚,回声减低,软组织肿胀,肌肉纹理不清或模糊。见上图。

?

■银屑病

银屑病又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的红斑、丘疹、银雪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病理:表皮角化不全,角质层内或下方有微脓肿或海绵状脓疱。

超声表现:皮肤增厚,表皮层增厚,回声增强,真皮回声减低,可见到无回声或极低回声条状暗带,静止期消退。见上图。

■痣

皮肤黑痣来源丁表皮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为良性增生病变,包括内痣、交界痣和混合痣。

超声表现:超声声像图表现:皮肤内圆形低回声团,向皮肤外突出,内部回声不均,边界清晰。见上图。

皮肤内圆形低回声团,向皮肤外突出,内部回声不均,边界清晰。见上图。

■皮肤瘢痕

皮肤瘢痕是人类真皮内特有的纤维代谢性疾病。

病理特点:真皮层内纤维细胞增生。

超声表现:表皮变薄,不平整,真皮层增厚,回声减低。见上图。

?■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是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一种良性肿瘤,发源于神经鞘细胞及间叶组织的神经内外衣的支持结缔组织,神经干和神经末端的任何部位。

临床特点:牛奶咖啡色的皮肤色素斑和周围神经或颅神经的多发神经纤维瘤。

超声表现:皮肤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增厚,回声减低,区域内血流丰富,为低速低阻的动脉血流频谱。可见较多圆形、结节状或呈梭形不等低回声团块,两端呈“鼠尾征”,呈念珠状或蚯蚓块状排列,多普勒可探及低回声团块内星点状血流信号。见上图。

?

■软纤维瘤

软纤维瘤又称皮赘,系有蒂的良性肿瘤,纤维组织增生的赘生物。分为多发型和孤立型。

病理特点:多发型为表皮角化过度,真皮乳头瘤样增生,胶原纤维疏松。

超声表现:皮肤表皮及真皮层的局限性隆起,边界清晰,表面光滑,内回声较均匀,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见上图。

?

■皮样囊肿

表皮囊肿又名角质囊肿,是一种真皮内含有角质的囊肿。其壁由表皮构成。是最常见的皮肤囊肿之一。大多由胚胎异位,或外伤等引起。此囊肿生长缓慢,呈圆形、隆起结节。

病理:囊肿位于真皮内,囊内充满板层样角质物,偶有钙化。

超声表现:囊壁回声较明显,内部回声呈液性暗区,可伴散在性强弱不一的光点。见下图。

?■血管瘤

血管瘤是先天性毛细血管增生扩张的良性肿瘤,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随年龄而增大,有的可逐渐自行消退。血管瘤可分为:

(1)毛细血管扩张痣:真皮毛细血管扩张。

(2)草莓状血管瘤:一个或数个鲜红色半球形柔软而分叶状肿瘤,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3-5周出现。

(3)海绵状血管瘤:常发生在皮下和粘膜下,可深达肌层,瘤体内可见大而壁薄的不规则的血窦。

(4)混合型:由两种类型的血管瘤同时存在,而以一型为主。

下图为一例小儿深部的草莓状血管瘤,皮肤的表皮和真皮层可见一个低回声团向外突出,形态不规则,可探及星点状的血流信号,用探头挤压血管瘤,血流消失,挤压后血流稍增多。

下图为一小儿肩背部草莓状血管瘤,同时合并有海绵状血管瘤。超声可以探及一个内源性的低回声团块向皮肤外突出,里面血流信号丰富。同时在皮肤及皮下组织层探到形态规则的回声增强区,呈蜂窝状。

更多精彩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vqm.com/xgyy/12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