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追踪1足底皮下肿物你如何考虑
5·12国际护士节
今天是国际护士节,祝愿一直忙碌在工作岗位上的护士节日快乐!
《灯湖晚霞》华灯初上,千灯湖畔,晚霞撩人。作为南海地标的城市景观,每处都能让人驻足欣赏,如诗如画的胜地赢得一片赞誉,每一处都留下游人的足迹。
然而,一位阿姨足底的一个小肿物却给她带来了烦恼。
病史、体征
患者女,44岁。于2年前发现左足底肿物,初时较小,约绿豆大小,不影响生活、工作,未予处理。
近3月自觉肿物缓慢增大,约花生大小,长时间行走后有胀痛,无红肿、流脓,无畏寒、发热,无局部溃烂。
查体:左足底可见局限性隆起,周围组织无明显红肿,触诊肿物,大小约1.0*0.5cm,位于皮下,质地软,边界清,表面光滑,无明显压痛,无明显波动感,无明显搏动感,肿块局部未闻异常血管杂音。
实验室检查
嗜中性粒细胞比例NEUR77.00↑%。
电解质:钠Na.3↓mmol/L,
钙Ca1.99↓mmol/L,镁Mg0.69↓mmol/L。
凝血功能正常,肝肾功能正常,肿瘤标志物正常。
超声所见
左足底近第一跖骨处皮下可见一个类实性样结节,大小约13*8*11mm,类椭圆形,边界清晰,似有包膜,内回声呈较均匀低回声,内部及周围未见积液暗区,结节后方回声增强。
CDFI:结节边缘部分可见环绕血流信号,内部呈较丰富条状血流信号。
超声诊断
左足底皮下实性样结节,边缘及内部血流较丰富(未除外血管瘤)
图1:左足底实性样结节,后方回声增强
图2:边缘及内部血流较丰富
图3:结节内检出高阻动脉血流信号
手术摘要
1、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手术位置,常规消毒、铺巾,以2%Lidocaine作肿物周围局部阻滞麻醉。根据肿物大小,在肿物表面作一长约2cm的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直达肿物。
2、术中所见:肿物位于左足底皮下组织,约1.5x1x1cm大小,为灰白色的实质性肿物,质韧,包膜完整。
3、术中把肿物与周围组织作钝、锐性分离,完整切除肿物。
4、检查术野无活动性出血,3-0Vicryl缝合切口,术毕。
术程顺利,麻醉满意,术中出血约5ml,术后患者安返病房,切除肿物经家属过目后送病检。
病理诊断
图4:HE染色,切面可见梭形细胞
肉眼所见:(左足底肿物)灰黄组织一块,1cm×0.7cm×0.5cm,包膜完整,切面灰黄实性,埋全。
病理诊断:(左足底肿物)梭形细胞肿瘤,神经鞘瘤、平滑肌瘤相鉴别,建议做免疫组化协诊。
讨论
镜下细胞形态结构相类似,梭形细胞肿瘤也有较多类型肿瘤,HE切片有时难观察,未做免疫组化较难确诊,本次病理考虑梭形细胞肿瘤,神经鞘瘤与平滑肌瘤相鉴别。皮下肿物是我们超声常见的检查项目,对于在声像图上表现为囊实性或实性的肿物,我们要作出哪些考虑呢?
1血管瘤1.血管瘤可生长在身体任何部位。
2.生长范围又可分为局限型(部位表浅)和弥漫型(广泛浸润,可累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乃至骨骼)
3.常见有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三种。
其中,毛细血管瘤属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破裂而形成的积血,80%以上多在表皮。初生时多为鲜红色或毛细血管网状,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颜色逐步加深,80%以上的青春期发展为葡萄酒红色。
相关表现:
(1)海绵状血管瘤:
多数生长在皮下,也可在肌层,皮下者可使局部轻微隆起,皮肤正常或有毛细血管扩张,或呈青紫色,稍有压缩性。
一般由囊状扩张的薄壁血管和脂肪组成,无包膜,部分可有静脉石。
皮下低回声肿块,圆形或椭圆、不规则形,边界可清或不清。内部可见小蜂窝状液性暗区或低回声区。探头加压可变形,内部有斑点状或小条状血流。有时可探及动脉血流。
(2)蔓状血管瘤:
患处浅表常见迂曲扩张的血管,有明显的压缩性和膨胀性,有时可闻及血管杂音。
大多数为静脉,也可有动脉或动静脉瘘,常在皮下或肌肉内,还可侵入骨组织。侵袭性强,呈良性肿瘤恶性表现的特征。
1)皮下或肌肉组织内,范围一般较大,边界清但不规整,可压缩。
2)多呈低回声,可见迂曲走行的管状暗区或蜂窝状暗区,后方回声增强。
3)内血流信号丰富,静脉血流为主,有时可见动脉血流或动静脉血流谱。按压患处或患者用力憋气时,肿块内部血流会加速,血流信号会更加丰富。
图5:毛细血管瘤表皮鲜红色斑块
图6:血管瘤CDFI显示红蓝相交的血流信号填充
2血管平滑肌瘤血管平滑肌瘤:常见于中年女性的皮下疼痛性包块,好发于下肢,一般为边界清晰的椭圆形低回声,内部血流丰富,加压前后有明显的再充盈现象,其通常与浅静脉关系密切。
图7:血管平滑肌瘤
3神经来源肿瘤神经来源肿瘤的超声特点:
①多为单发,多发者沿神经干聚集排列或分布于神经干不同节段。
②生长缓慢,压迫不浸润神经,触诊形态规则、质韧,活动方向与神经干相垂直。
③灰阶超声呈低回声,少数似无回声;形态多为规则的椭圆形,境界清晰,可见高回声包膜;内部回声均匀,内部出现液性无回声及点片状、团状强回声是其较具特征性的表现;病灶两端与神经干相连,纵切面显示为平行线性强回声,内为等回声。
④彩色多普勒:内部血流信号呈细点状,少数为较丰富。
1.神经鞘瘤
是来源于髓鞘型Schwan细胞,典型者常常与神经相延续,呈“鼠尾征”,呈梭形,低回声,边界清,血流通常较丰富。
2.神经纤维瘤
是指起源于神经鞘膜细胞一种良性周围神经瘤样增生性病变。可表现为孤立性神经纤维瘤和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纤维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多见于四肢、躯干、头颈部的较大神经干及其皮下分支,常多系统、多器官受累,多有皮肤色素斑,呈淡棕色、暗褐色或咖啡色(“牛奶咖啡斑”)。
图8:神经鞘瘤,典型者常常与神经相延续,呈“鼠尾征”
部分浅表组织肿物2另外,还有一些比较常见的浅表组织肿物,在声像图上也会呈现出囊实性回声,也是我们超声日常工作中也常遇到的,现在把部分诊断要点稍加分享。
1表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多见于易受伤或磨损的部位,如臀部、肘部等。病理基础是由于外伤所致表皮进入皮下生长而形成的囊肿,囊壁由表皮构成,囊内充满角化鳞屑。
超声声像图可表现为类似实性回声肿块,后方回声增强或无变化。囊肿内部无血流信号。
图9:表皮样囊肿
2皮脂腺囊肿皮脂腺囊肿多见于皮脂腺分布密集的部位,如头面部、背部等。病理基础为皮脂腺排泄受阻而形成的潴留性囊肿。在超声声像图上有时可见呈类似“苹果”样改变。病灶内部无血流显示。
图10:皮质腺囊肿多是由于皮脂腺排泄管堵塞导致。
图11:声像图可显示肿物顶部堵塞排泄管,肿物整体呈“苹果”样改变
后记
超声在检查浅表包块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些皮下肿物的形态结构在声像图上存在较多的共性,此病例超声检查提示未除外血管瘤,还没充分考虑血管瘤的声像图特点。这些需要我们在超声工作中见到类似皮下囊实性或实性结节时,应更多地了解肿物的生长部位及其病理基础,结合相关临床表现,根据肿物形态和血流表现等声像学信息作出相应诊断。
本病例最后没有做免疫组化,还未能确定细胞来源,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一个病例中获得更广阔的认识。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也在学习中成长!愿以后可以给我们提出更多改进的宝贵意见!
审核:沈锡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血管瘤是怎么引起的大多与这4大因素有关,
- 下一篇文章: 哪些方法可以有效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