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承宏在现实世界挑战未来技术

年初的一天,一位朋友找到笔者,说自己的父亲得了胰腺肿瘤,遍访京沪各大名医,怎么也没想到各位专家说的话居然如出一辙:“这个手术,医院的彭承宏能开!”于是,朋友决定来找这位“同类项”——医院普外科主任彭承宏教授。手术非常成功,朋友一家感激涕零。

几乎完成外科界所有复杂手术

凡是有机会观摩彭承宏手术的人无不为之深深折服并夸赞道:“看他手术是一种享受,是无影灯下的艺术,精准、高效、完美。”

今年4月份,上海医院急诊室来了一名23岁的年轻女患者,她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接诊医生发现,真凶竟然是一个罕见的巨大肝区血管瘤。CT显示血管瘤不仅把肝脏挤成了条索状,胆囊、胰腺、子宫、附件都显示不清,胃肠等都受压移位,甚至还向上顶入了胸腔,使心脏、肺的体积严重受压缩小,右肺大部分被遮盖。此外,患者全身皮肤布满出血点,提示着凝血功能重度不全,而胸、腹腔积液和营养状况差,进一步把她推向死亡边缘。

手术是她唯一生的希望!但为这种凝血功能重度不全、心肺功能极差的患者做手术,医疗团队无疑承担着极大的风险。普外科主任彭承宏教授临危受命,经过5个小时艰难的手术,切除下来的肝脏肿瘤标本竟然重达8公斤!姑娘2周后康复出院。

如此巨大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实属罕见,在文献中均未见报道,然而对于这台手术的主刀医生彭承宏来说,他所创造的医学奇迹远不止于此。彭承宏教授被誉为“几乎操作完成过外科界所有最复杂的手术”,凡是有机会观摩他手术的人无不为之深深折服。有人说看他手术是一种享受,是无影灯下的艺术,精准、高效、完美,没有丝毫多余的动作,这也像极了他的为人和处世风格,大气澎湃、低调严谨。

操纵机器人开启外科学新时代

年,上海医院引进了达芬奇机器人,彭承宏也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始了机器人微创手术。

“有了‘达·芬奇’以后,只需在患者的腹部上打几个孔,随后通过‘机器人’这一微创器械进行手术,不仅损伤小,而且恢复快,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主刀医生拥有了超常放大的‘视力’,还有无比灵巧的手臂。机器人将手术‘微创化’拓展到了许多过去难以企及的部位,一个新的外科医学时代近在眼前。”彭承宏说。

如今,在上海医院,彭承宏带领的团队已经完成技术难度大、手术风险高的复杂肝胆胰手术余例,其中使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胰腺手术近例。不仅在复杂微创手术的数量上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而且实现了多项技术的国际领先:在国际上首次完成机器人辅助胆囊癌根治术;首次实施并完成国际上至今最大样本量的机器人辅助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完成目前全球最大数量“端侧胰胃吻合技术”的机器人辅助胰中段切除术;建立“前正中入路”手术路径,首次完成机器人辅助肝尾状叶腔旁部肿瘤切除术。

国际临床机器人外科协会主席Giulionatti对彭承宏团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医院开展的机器人辅助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具有原创性。如今彭承宏的手术研究成果已纳入全球权威外科教材《克氏外科学》(版)。

开创亚洲新纪录的7脏器簇联合移植

“不断突破自己,挑战禁区,这是所有外科医生的光荣与梦想。”

年,医院收治了一名女性患者,她的整个消化道从胃一直到直肠都密布着数不清的息肉,有的甚至已经发生恶变,其中十二指肠的肿瘤已经向肝门和胰腺蔓延,而直肠的肿瘤也已经向深处浸润。

究竟该怎么办?无论是全胃切除、胰腺十二指肠切除还是结直肠切除,都不能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一个大胆的手术方案诞生了!将患肝脏、胰腺、脾脏、胃、十二指肠、全小肠和结肠等腹腔消化器官做成簇移植。当时,这种包括结肠在内的多器官簇联合移植全世界仅有约20例,而亚洲尚无相关病例报道。

在完善所有准备后,彭承宏带着他的手术团队走向战场。在摘取受体腹腔受损全部脏器后,供体脏器被整块放入患者的腹腔中,彭承宏教授用肉眼几乎看不清的缝线精心地缝合血管,随后连通的血管被依次开放,移植入体内的肝脏、胰腺、脾脏、胃、十二指肠、小肠和结肠等器官一个个从苍白转为红润,接着再开始做胃肠道的重建。这台亚洲首例七脏器移植手术历时12个小时,术后第一天患者就撤除了呼吸机,术后第6天已经能自己饮水。

在手术成功的那个时刻,平时不苟言笑的彭承宏与手术团队成员们兴奋不已。

年轻时辛勤付出才换来厚积薄发

彭承宏不仅身怀高超的外科绝技,更有一颗助人为乐、温暖的爱心。

作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彭承宏教授对学生要求可谓严厉。“趁年轻,多做点,多学点,多吃点苦!”这是他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无论是在手术室,还是在大动物实验室,学生们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有时他甚至和学生们同吃同住,天没亮就一头扎进实验室,而出来时早已灯火通明,此时他和学生们一边共进晚餐,一边回味着实验的得失。此时的导师给学生的感觉除了敬重,更多的是可亲可爱。

在八月份医院举办的“医学体验营”上,彭承宏教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年轻时一定要多积累,人生的每段经历都是有用的。”

原来三十多年前,彭承宏教授在浙江一医院做外科医生,那时候单位进了一台国产手术显微镜,当时他每天在食堂吃饭时都带着一个电猫,用来捉老鼠。晚上就开始用捉到的老鼠做动脉吻合,但此后很久他并没有机会再接触显微外科。年,彭承宏在美国匹兹堡肝移植中心做访问学者时,因工作需要又开始用20g的小老鼠做显微手术训练,但当时只是实验似乎也无甚大用。直到年,彭承宏教授在医院完成中国首例劈离式肝移植,肝脏动脉非常细小,彭承宏终于拿起了显微镜真正做起了显微外科,把一个总重量为g的供肝,依照解剖结构被劈离为g和g的两半,并精雕细琢出两套各自独立的动脉、静脉及胆道系统,两台手术“齐头并进”,一个供肝救了两人的命!

彭教授对学生们言传身教,他感慨道:“多年以前的付出,最后运用在临床上时,那种喜悦是无与伦比的。年轻时的任何积累都是有用的,厚积才能薄发。”

彭承宏不仅对外科手术技术孜孜以求,他更常常在手术室外给人们送去温暖。很多人不知道,他有着5次无偿献血的记录。每次献血他从不宣扬,献完血依然像往常一样在手术台上一站就是一天,与手术团队并肩作战。

彭承宏说:“健康人献出少量血液,去挽救他人的生命,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也是人与人之间爱心的传递,相互扶助的文明体现。”

从医多年,获奖无数。但彭承宏始终保持着一颗温暖、求进的心,在现实世界不断挑战“未来技术”。

彭承宏教授与患者面对面交流

本期编辑:董杰









































北京中科医院
白癜风的偏方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vqm.com/xgyy/1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