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震挽救一条生命,就是拯救一个家庭

白癜风传染么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625577.html

陈先震,上海农工党党员,同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神经外科工作近20年,有娴熟扎实的显微外科解剖知识和显微外科技术操作功底,在颅内肿瘤、脊髓肿瘤及颅脑外伤等多个领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显微神经外科微创治疗各种颅内肿瘤、脊髓肿瘤,尤其是颅底肿瘤,如听神经瘤、蝶骨嵴脑膜瘤、海绵窦肿瘤、垂体瘤等。

1

父亲希望我学医

年,陈先震出生在温州苍南。

和很多温州人家一样,父亲经商,做着印刷的生意。当时的他想和父亲一样,大学读财经专业,以后做一名商人。但是,他的父亲撕去了他填好的高考志愿,希望他日后能够成为一名医生。

“指望你做生意的话,我还供你读什么书啊!”父亲向他吼了这句话。高考之后,陈先震听从了父亲的安排,离开温州,前往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报到。

尽管没能经商,但家中的环境和行商的理念,还是给陈先震之后的行医道路带来巨大的影响。若干年后,当陈先震回味父亲常说的那一句,“凡到我店里来的,都是我的客人,都要笑脸相迎”,忽然发现,这是待人接物中成熟的沟通能力,是温商骨子里的包容能力。无论做商人,还是当医生,这种能力都用得着。

“诚信两个字好说,但着实难做”。这也是父亲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很小的时候,陈先震就去店里给父亲帮忙,父亲教他,做人要有诚信,诚信的人不吃亏。“我亲眼所见,诚信让父亲建立了稳定的客户群。现在做医生,同样要讲诚信,不能辜负病人的性命相托。”

在第二军医大学,陈先震说,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军营了。

脱去稚气,穿上军装,五年的打磨,对陈先震的性格、脾气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毕业后,医院。“军校带给我三点优秀的品质:第一,服从命令;第二,时间观念;第三,坚强的体魄。”陈先震说。

年,陈先震大学毕业后先下了一年基层,年10月4日,医院的神经外科。

“老师对我说,神经外科很多年都没有进新人了,你去那里闯一闯吧。”就这样,医院的神经外科,陈先震遇到了他一生中第一个贵人,高国一医生——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而当时只是一位年轻的主治医生。

“我所有的心事,都和高医生说,他经常开导我,指点我,从来没有看不上我。要是做的不好,他也会批评我。”

事实上,那是一段最难熬的日子,一句温暖的开导,可以融化他内心所有的委屈。

刚到科里的时候,年纪小,什么都不会,周围的人,都是博士毕业,还有曾经的高考状元,都还在默默无闻地奋斗着,科里一年有24个进修医生,临床的硕士和博士也有20多个,40多个人管着75张床,平均一个人两张都不到,而自己轮不到活干。科里其实也并不看好这个年轻人,甚至有人说“这个温州商人的子弟是呆不久的”。陈先震摊着两只手,每天都彷佛芒刺在背。

他做了一个决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用所有的努力回应这些偏见,改变他的现状。

于是,陈先震抱医院,里面是几十条内裤,十几件内衣,毛巾肥皂,牙膏牙刷。从此,医院了。值班宿舍没有床铺,三张板凳刚够用,四张板凳很幸福,枕着一本《内科学》,他能合衣睡到天亮。就这样坚持了三年,在科里找活干。

医院的十年,医院度过了八个除夕,过完春节再回家去,给祖父母扫个墓就又回来了。日复一日,他终于在科室站住了脚,甚至练就了“九阳神功”。

“抢活是有技巧的,肿瘤我也不会开,那就去抢拆线、换药、写病历。”科里一个晚上收五个病人,他能把五个病例都写完,有时通宵写病历,写着写着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九阳神功就这么练出来的——年轻人越这样干,基本功越扎实。”

毕竟是外科医生,陈先震知道手术将是安身立命的本钱,所以,尽管轮不到给教授们当助手,他就专门找进修医生学,想尽法子让他们带他上手术台。温州人性格里的拼劲,这时在陈先震身上展露无疑。

“我的眼里只有一件事,上了手术台就能抓活。”事实上,他总能找到活干:调灯光、摆椅子,困了就洗把脸,老师下手术台后去睡觉了,他还要把病人护送回病房,抽血、化验,等早上老师醒了,一一汇报病人术之后的状态。他一定会比老师起得早,有时候困得实在不行,他把睡觉的凳子放在值班室门边,门一开他就能醒转。

就这样,陈先震医院的神经外科,孤独而炽热地成长着。

2十年一剑

年,陈先震终于独立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台手术。

那时候,医院建立创伤中心,患者多,医生不够,晚上12点来了急诊病人,电话找到他,赶鸭子上架。“虽然一天下来困得要命,十分疲惫,但我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要是不去,以后就不会有人找我了。”医院,与患者家属谈话、签字,然后上手术台。手术很顺利。

这个夜晚,陈先震有点兴奋,看了三年了,终于能自己动手了。虽然有把握,他还是很谨慎,凌晨六点,手术结束。把病人送到病房,早上八点又和往常一样交班。

慢慢的,陈先震的刀法越来越熟练。

年,他升为住院总,一年开了台刀。当时医院神经外科共有两个住院总,急诊、会诊、排班都是他们的工作。如此繁忙的工作下,他还是会给每一台手术做记录、整理心得。他也遇到过险情,一个动脉瘤患者,术中遇到了他无法处理的难题,他及时停下手术,打电话给教授汇报,控制血压,等教授从家里赶来救场。教授对他说,你有做大医生的潜质,冷静不冒进,能收住手,要是收不住手,哪怕多了2毫米,后果就不堪设想。

年,陈先震晋升主治医生。当时摆在他面前的亚专科,有三个选择:创伤、肿瘤和血管病。他想练技术,所以果断选了最难走的路:脑肿瘤。

体力要练,解剖要学。已经当上主治的陈先震,下了手术台每晚九点多还要去解剖教研室练手。在家的时候,就练夹绿豆,一瓶绿豆多颗,右手夹过去左手夹回来,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夹一个半小时。陈先震说,这是练心态,让自己在手术台上无论如何都能沉得住气。久而久之,下班回家夹豆子变成了他的休息。“一边夹一边想着今天的手术,反而不累了。”

3开辟新天地

年,陈先震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离开医院,医院。

“不是因为我呆不下去,当时正遇到一个瓶颈。现实与使命感发生了冲突。深思熟虑之后,我想要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军装穿了17年,脱下来的时候,我哭了。”

年,陈先震想把所学的做一个小结,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独木不成林。以前不是我不想教,是我自己还在学,现在,我需要一个团队,我希望带出一批青出于蓝的学生。”

陈先震有了更大的转变,一个娴熟的运刀高手,从零开始做科研,每个数据、每个结果都如实记录。“希望能通过胶质瘤染色体的研究,预判病人的生存期和手术达到的效果,毕竟手术有创伤,再精细完美,也比不上不开刀。”

他还在与骨科合作,研究脊柱肿瘤。和骨科医生分工合作,骨科做固定的部分,他做切除瘤体的部分,大家都做自己擅长的。

对于神经外科手术,陈先震已经有了发自内心的独到的理解。

他将手术分为信、达、雅三个阶段。“信”是指,能把一台手术完整地做下来,年,陈先震做到了;“达”是指,手术得心应手,娴熟流畅,年到年,陈先震做了例手术,包括最复杂的听神经瘤手术,他也能运刀自如。最难的是“雅”,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vqm.com/xgyy/14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