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吴孟超袁隆平院士,他们撑起了健

致敬缅怀

山河悲恸、余震未止。

13点02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病逝,享年99岁。

13时07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病逝,享年91年。

短短五分钟里,两位国士陨落,在人类的浩瀚穹宇中,划过号“袁隆平小行星”、号“吴孟超小行星”的闪耀光辉。

吴孟超,生于年8月,福建闽清人。年毕业于原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科院院士、海军军医医院院长,中国肝胆外科的创始人,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年)、健康中国年度十大特别致敬人物(年)等奖项和荣誉。

吴孟超院士创造了多个医学界第一: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入门专著;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形标本;提出肝脏分为“五叶四段”的经典解剖理论;完成中国第一例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上首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术;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推动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

年5月,中国将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袁隆平,年9月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沃尔夫农业奖(年)、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年)、未来科学大奖(年)、共和国勋章(年)等奖项和荣誉。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从割胶少年到“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幼年时的吴孟超曾在马来西亚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年,怀揣“读书救国”的梦想,回国参加抗日活动,入读同济大学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的得意门生。

Δ青年时期吴孟超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于解剖复杂、手术风险极大的肝脏外科,中国医生仍处于“依葫芦画瓢”、学习国外文献为主、近乎“一穷二白”的阶段。彼时,出血是肝脏外科最大的“拦路虎”,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最基本的解剖入手。

年,医院组成了以吴孟超为首的旨在以攻克肝脏外科为目标的“三人研究小组”(另外两人为张晓华和胡宏楷),吴孟超翻译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肝脏外科方面的专著——《肝脏外科入门》,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分叶分段与国外不同的新见解。

Δ中国第一本肝脏外科专著《肝脏外科入门》

吴孟超将剪碎的乒乓球用丙酮溶解,加入不同颜色后灌入肝血管、胆管,他就像一个雕刻师傅一样,一点点地镂空盐酸腐蚀过的肝脏,留下密如珊瑚的肝脏血管、胆管架构。经过4个月的努力,年吴孟超完成了中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

Δ肝脏血管铸形

那一年,吴孟超一共制作了一百多个肝脏标本,可谓名副其实的肝脏“制模”老师傅,这也是他对肝脏解剖如庖丁解牛,烂熟于心;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许多探索和创新。

年,吴孟超根据国人肝脏数据和规律,提出了“五叶四段”的经典解剖理论,为肝脏外科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同年,他发明了“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为解决肝切除术中控制出血问题提供了方法。随后两年间,又相继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包括提出“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手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勇闯“中肝叶”手术的禁区等。

Δ潜心研究的吴孟超

吴孟超在肝脏解剖方面的研究(《肝外科新成果——正常人肝脏解剖的研究》)获得了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此外,他还率先开展了18万人次的肝癌普查,80年代则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肝癌复发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术技术;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基因免疫治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首先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和肝动脉结扎术……

吴孟超的手,被称为“上帝之手”;虽然粗糙、变形,却像“长了眼睛”一样稳而准。一刀切除了迄今为止国内外最大的已被切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瘤体重18千克;为四个月大的女婴成功切下了如脑袋大小的肝母细胞瘤……

Δ吴孟超的双手

据统计,经吴老双手解除病痛的肝病患者已达一万多例,其中肝叶切除成功率97%,切除总数和成功率均居国际领先地位;其中,肝癌手术余例,术后5年生存率达38.1%;小肝癌手术余例,手术5年生存率达79.8%。

吴老用70余年的光阴,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肝脏外科“白手起家”之路,是当之无愧、实至名归的“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从协和“袁小孩”到“杂交水稻之父”

年9月初,医院产房传来响亮的婴儿啼哭声,袁姓教师家庭迎来了第二个孩子的降生。这个名叫“袁小孩”的婴儿在出生证明上留下了一个胖乎乎的小脚印,主管的产科医生正是万婴之母林巧稚大夫。

Δ医院的袁隆平出生证明

谁会想到,这个家境优渥的孩子,日后会将他的脚印,留在了祖国的田间地头,一辈子与水稻打交道。

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被分配到了偏远落后的安江农校任教师。他的理想很朴素,让所有人都有饭吃。

年2月28日,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中文版第17卷第4期发表的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序幕。但这篇奠定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与产业迅猛发展基础的文章,却被称为冲破世界水稻育种研究“禁区”。

Δ袁隆平《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

众所周知,孟德尔利用豌豆进行杂交试验,针对茎株高矮、种子皱圆、花色红白等遗传性状进行统计分析,最终总结出遗传因子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但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人米丘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被中国学术界奉为真理;而欧洲的基因遗传学则往往被当成唯心主义来批判。

当时,主流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而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当他将其种子播到试验田后,发现秧苗参差不齐,符合孟德尔定律,于是断定:这个特异的稻株应该是天然的杂交稻。

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研究杂交水稻

袁隆平将目光聚焦于“天然雄性不育株”,希望通过以此培育出杂交水稻,来提高水稻产量。经过坚持不懈的稻田试验,才有了上述那篇具有历史意义的论文问世。

受到这篇论文的启发,杂交水稻研究逐步在世界兴起: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杂交水稻研究项目;上世纪90年代初,项目扩展到南亚、东南亚诸国;年,国际水稻所在菲律宾育成并释放了首个国外的商业化杂交水稻品……

从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以后,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一次次刷新了水稻亩产量最高记录。

即便到了90岁高龄,袁隆平仍心系他的水稻试验田。据称,袁隆平2个月前“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4月初转到长沙住院治疗,最终还是因多脏器衰竭不幸去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袁隆平倒在他心爱的稻田里。

70余年来,袁隆平用辛勤和汗水,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

参考文献:(可上下滑动查看)

1.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记录中国肝脏外科近70年的风雨征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vqm.com/yfzl/14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