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巨星陨落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病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于年5月22日病逝,享年99岁。

吴孟超是我国中国肝脏外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摘掉我国肝癌大国的落后帽子,他带领团队在当时资料和设备条件及时贫乏的情况下,一切从零开始,发奋图强,写下了中国和人类医学史上一连串的“第一”。他创立创建了我国肝脏外科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五叶四段”理论为肝脏手术奠定了解剖学基础,发明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完成世界上首台肝中叶切除术,使我国肝脏外科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为表彰他在肝脏外科取得的杰出成就,国际社会将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

年吴孟超生于福建闽清。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医院肝胆外科主任、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第二军医医院院长等职。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六次。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2月3日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年1月14日退休。年在医师报社主办的医学家峰会上被评为“十大医学泰斗”。

“从20世纪50年代起,直至今天,我们走的是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肝脏外科发展道路——那就是把握自身特点和现有条件,依靠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坚持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同步发展,在借鉴西方技术理念的同时,敢于创新、勇于挑战,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吴孟超用一生开创和推动中国肝脏外科医学的发展。

门诊时询问病情

手术中的吴孟超(张鹏摄)

怀念吴孟超院士吴孟超:游刃肝胆写春秋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平易近人,不挑衣食,每日忙碌,其乐融融;他又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思维敏捷,精神矍铄,年,96岁的吴孟超院士依旧保持每周出门诊、做手术。在肝脏禁区探索未知领域

术中吴老

年,吴孟超考取了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并在裘法祖教授的指点下,把肝脏外科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年初,吴孟超出席了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在会上,他代表“三人小组”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与会专家仔细审视了吴孟超提供的研究资料,经过分析、核实后才得出结论:这确实是肝脏解剖新见解,而且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是我国肝脏解剖理论一个极为重要的发明。

之后,吴孟超完成了第一台成功的肝脏外科手术。直到现在,我国外科界一直沿用吴孟超他们创立的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理论。此后,他又发明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并顺利完成了世界上首台中肝叶切除术。

年9月,第28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美、苏、英、法等60多个国家的多名外科专家,代表着世界外科的最高水平。根据会议安排,在会上做肝脏外科报告的学者共有3人,吴孟超排在最后,前两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

当吴孟超以流利的英语报告时,会场一片寂静。

“本文分析从年1月至年12月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例,手术死亡率8.8%,有6例已生存10年以上……”

多位与会专家,为这一组前所未闻的数字惊呆了,会场出现了一阵骚动。

“刚才那两个人加在一起的肝癌切除术共18例,这位中国小个子自己做了例,手术成功率达90%以上,真不可思议啊!”

“:18??中国人了不起!”

会议后期,吴孟超被增选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国际医学界用这种方式肯定了吴孟超,肯定了中国肝脏外科。

几十年来,吴孟超和他的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拼搏,使肝脏外科手术死亡率降低为0.30%,肝癌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53.6%,小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79.8%。肝脏外科一个又一个巅峰被中国人征服。

国际著名肝脏外科学家、国际肝胆胰协会前主席JesephLou评价说:“吴教授对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在中国和国际都处于领先地位,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所瞩目和敬佩。”

在手术刀上镌刻忠诚

吴孟超门诊倾听病人主诉

年,春节刚过,一个挺着大肚子的男子在家人搀扶下,步履艰难地跨进医院,径直来到肝胆外科,点名要找吴孟超医生。

这个名叫陆本海的庄稼医院,他的腹部8年前长了个拳头大小的瘤子,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认为是肝癌,但没有办法。

吴孟超仔细检查了病人“梆梆响”的大肚子,根据对肝脏的了解,他确认这是一个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检查显示,这个瘤子直径竟达68cm!

肝海绵状血管瘤属于肝脏良性肿瘤,但其最危险的是肿瘤破裂会引起腹腔急性大出血,常可导致死亡。即使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抢救肝海绵状血管瘤大出血的成功率也很低。

吴孟超决定为病人手术。但要切除直径达68cm的瘤子,谁都没有把握,吴孟超也不例外。

手术开始。平时以快出名的吴孟超,那天却慎之又慎。

当钟表指向晚上8点30分,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的吴孟超顺利完成了手术!他成功切除了这个重达18公斤的肝海绵状血管瘤,至今仍是世界之最。

年9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湖北女孩甜甜在父母陪伴下来找吴孟超求治。这个20岁刚出头的姑娘中肝叶长了个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严重压迫第一、二、三肝门,稍有不慎,就会因血管破裂大出血而死亡。中肝叶是肝脏禁区中的禁区,很少有人敢涉足这个禁区。此前,父医院,都被拒绝收治。

在多次讨论和论证之后,吴孟超决定再闯中肝叶禁区,手术切除血管瘤。9月18日,吴孟超带领姚晓平教授用了5个小时,成功将瘤体完全切除。“这个手术难度确实大,我们在手术中也创造了肝门阻断切有的纪录,前后阻断4次共分钟,才将瘤子切下来。”吴孟超记忆忧新地说,“瘤子有排球那么大,放在一个脸盆里都快满了。”

从医68年,吴孟超在病人心中几乎成了“神医”的化身。

常有全国各地被“判了死刑”的肝癌患者,冲医院,“让吴老开刀是我最大的愿望,哪怕让吴老摸一摸,我也死而无憾了!”

正是由于病人的敬慕、信赖和期盼,吴孟超年已九旬依然坚守在肝脏外科一线。他说:“我喜欢上手术台,除了病人的要求外,自己也觉得在手术台上很清静、很开心!”

在道德高地挺起医生的脊梁

门诊时待每一个病人都像老朋友一样

“我是医生,职责就是治病救人。病人没有高低贵贱,对每一个病人都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吴孟超说,“病人至上,敬畏生命,是做一名好医生的基本素养和起码要求。”

年8月,一个晚期肝癌、肝硬化、肝腹医院均被拒绝收治,忧心重重。吴孟超拉着病人的手说:“生病不可怕,关键是要保持好心态。不用急,我给你开张住院证先住下来,咱们一起努力,争取让你早日康复。”

病人离开后,助手不解地问吴孟超:“吴老,这个病人不能手术,用药也没有太大意义,咱们的病床又紧张,干吗还把他收进来?”“我也知道把他收进来做不了太多,医院拒之门外了,如果我们再不收他,他肯定会绝望,说不定会做出傻事来。”吴孟超看了一眼助手说,“我们既要看病,更要救人。”

“为医之道,德为先。”吴孟超说,“从医这么多年,我时时记住老师裘法祖教授讲过的一句话‘医术有高有低,医德最是要紧。’”

每周二上午,是吴孟超门诊的时间。一到8点,他总是精神抖擞,穿着整洁的白大褂,和蔼可亲地出现在病人面前。一位病人刚躺到检查床上,自己就把衣服拉了上去。吴孟超忙说“不急”,顺手把病人的衣服拉了下来,再搓一搓手,等到双手变暖,才开始医生的“问、触、叩、听”四部曲。

看到病人有点紧张,他亲切地拉着病人的手,笑容满面地俯下身子问道:“感觉怎么样?别担心,我们会为你想办法的。”

在之后的几个小时里,吴孟超连一口水也顾不上喝,无论是初诊病人还是复诊病人,他都不厌其烦地给病人解释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每次门诊结束前,吴孟超都会亲自带着就诊病人做B超。这时,他手里都攥着一张小纸片和笔,纸片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每个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情等。

做B超检查时,要在病人腹部涂抹一些藕合剂。每到冬天,吴孟超都会提醒病人:“抹藕合剂有点凉,你得忍着点。”在检查结束时,他还会亲手帮病人擦拭干净。

年12月,吴孟超接诊了一个严重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医院,他被医生要求花40万元做肝移植,但因他们家里拿不出那么多钱,无奈之医院找到吴孟超。

在详细检查诊断后,吴孟超认为这个患者根本不需要做肝移植,手术就能解决问题,只不过有较大难度和风险。后来,吴孟超顺利地为这个患者实施了肝癌切除手术。出院时,他们家人齐刷刷跪在吴孟超面前,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痛病人之所痛。站在病人的立场上,处处为病人着想,这是吴孟超一贯的坚持。

收受病人红包和拿药品回扣,是吴孟超一直深恶痛绝的事情。他常说,病人生病已经非常不幸了,为了治病他们可能都已经花光了家里的钱,有的还负债累累。作为医生,应该用最简单、最便宜,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为病人治疗。

平时,他要求医生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用哪种。在为病人做检查时,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决不让病人去做CT或者磁共振检查,如果他们带的片子能够诊断清楚,也决不让他们再做第二次检查。

吴孟超手术时,用的麻醉药和消炎药都是最普通的,缝合创面切口从不用专门的器械,他说:“用器械咔嚓一声多块,我用手分文不要。”

(本文选自医师报社出版的《大医精神》一书,作者张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vqm.com/yfzl/14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