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陨落袁隆平吴孟超院士昨天相继去世

双星陨落!两位国士相继去世,相隔两分钟。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今天下午相隔两分钟相继离开人世。13:05分,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13: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吴孟超先生99岁、袁隆平先生91岁。年5月22日,有几则消息震撼中国。第一则,青海发生7.4级地震;云南发生6.4级地震。第二则,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享年91岁。第三则,年5月22日13时05分,一代医界传奇、“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病逝,享年99岁。西沉就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会永远记得灯塔。国之大者,为国为民。国之功勋,先生千古。悲痛之至,举国哀悼。两位老先生,当之无愧。

01:21

▲夹道送别!市民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01印象中,袁隆平最后一次出现是公共视野,是半年前。年11月2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召开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结果新闻发布会现场,袁隆平在发布会上讲道:自己实现了在90岁生日时许下的生日愿望——(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斤。此时的袁老,高兴得像个孩子。“下一个目标就是向全国水稻产区推广衡南经验,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他的一生都在为杂交水稻努力着,钻研着,奋进着。哪怕在90岁的高龄,哪怕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不忘一颗赤子之心。还记得年科学未来大奖颁奖典礼上,袁隆平说他还有两个梦。这两个梦感动了太多人。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是我真实做过的梦,我看到田里的水稻产量很高,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人可以到稻穗下乘凉。第二个梦叫“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果全世界有一半的稻田种上了杂交稻,以每公顷增产两吨来算,每年可增产1.5亿吨的粮食,会多养活4亿到5亿人口。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脊梁?袁隆平,为我们深刻诠释了真正涵义。02网友说:“只有袁老才能说我胖!因为我确实吃了他种的大米……”上世纪60年代以来,袁隆平把一生精力都献给了杂交水稻。因为他亲眼见证了饿殍遍地、人如蝼蚁的三年自然灾害年代。能活下来的,都是啃树皮,吃草根熬过来的。他深知,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从那时起,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在袁隆平的努力下,面前的难关被一个个攻克,水稻亩产量也一次次增加。年,86岁高龄的他再次向世界发起了挑战——种出“海水稻”。年年末,用海水种出的“红色水稻”试验成功,亩产斤。年,由袁隆平带队试种的海水稻迎来评测,亩产高达公斤。年,袁隆平团队的“超优千号”水稻亩产超千公斤,创下海南单产历史最高纪录。同年,在迪拜,袁隆平和团队在沙漠盐碱地上试种海水稻成功。年5月,袁隆平团队选育培植的耐盐碱水稻在青岛等六个试验基地开始春播育秧,预计今年的种植规模将超一万亩。年6月,袁隆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种植海水稻,开耕盐碱地。……海水,沙漠,盐碱地……在这些地方种水稻,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都完成了。他常常顶着炎炎烈日,查看试验田。在田间地头,他的身上常备着仁丹丸或者消凉片,中暑了就吃几颗,走累了就席地而坐歇一歇。为了一个个战略性的科研攻关,为了13亿人的粮食安全,袁隆平的脚步不停。“农业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因为有希望,会出好品种,所以乐在苦中。如果没有希望,盲无目的,就不会有乐趣。”现在,中国人民都能吃饱了,世界上50%的水稻田也种上了杂交水稻。而袁老,也走了。吃水不忘挖井人,吃米不忘袁老人。每当我们拿起饭碗,就能想起——一个年近百岁的老先生,在田中忙碌,阳关洒在他的脸庞,额头上的汗珠折射出光,就像他的灵魂,干净而明亮。03知乎上曾有人发问:“袁隆平是否被过誉了?”有人回答道:“不是袁老被过誉了,而是像袁老这样的人,和他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们,受到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vqm.com/yfzl/14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