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痛失四位国之栋梁长沙市民雨中送别袁

图片来自人民日报

5月22日下午,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相继离开人世,相隔仅五分钟。5月22日3:02,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逝世,享年99岁5月22日3:07,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享年9岁年,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编号为8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将第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今天,小行星去陪小行星87了,共和国一天痛失两位院士,国士无双,袁老、吴老一路走好!而近三天内,我国痛失四位国之栋梁,5月20日,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夏德昭逝世,享年04岁。5月2日,故宫原副院长文博泰斗杨伯达逝世,享年94岁。吴孟超:一把手术刀拯救万六千多个生命图片转自新华社微博吴孟超,福建闽清人,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国际肝胆外科的著名专家,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年8月生于福建,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年5月,中国将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年2月3日,光荣当选感动中国20年度人物。年月4日,吴孟超院士退休。吴孟超曾创造了中国肝脏外科多个第一:他创造多个医学界第一: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入门专著;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提出肝脏分为“五叶四段”的经典解剖理论;完成中国第一例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上首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术;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推动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吴孟超在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新见解;60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并率先突破人体中肝叶手术禁区;70年代建立起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较早应用肝动脉结扎法和肝动脉栓塞法治疗中、晚期肝癌;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肝癌复发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术技术;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基因免疫治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首先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和肝动脉结扎术。40年来,吴孟超共施行肝癌手术余例,术后5年生存率达38.%;小肝癌(小于5厘米)手术余例,手术5年生存率达79.8%(其中小于3厘米小肝癌已达85.3%),最长存活36年。至年年底进行肝叶切除术09例,成功率97%,切除总数和成功率均居国际领先地位。年月,97岁的吴孟超正式从海军军医医院退休。从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算起,吴孟超已经从医76年,直接救治过.6万肝胆病人。如果算上他培养的学生,吴孟超间接救治的病人更是无法计数。吴孟超院士年轻时的照片图:云南共青团在退休仪式上,吴孟超说: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投入战斗!“自己只是从院士的位置上退休,而在医生这个岗位上,他还会继续干下去。”对他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治好病人。“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倒在手术台上。”——这句话吴孟超说了很多年。从年首次突破“中肝叶”手术禁区后,吴孟超一直坚持做手术,直到年,96岁高龄才告别手术台。年,医院登记吴孟超主刀52台手术。可以说,吴孟超是世界上九十多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袁隆平:奋斗一生,只为4亿中国人有饭吃图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袁隆平,生于年9月,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0年、4年、20年、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0.5吨、2吨、3.5吨、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9.06公斤,全年亩产达.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斤的攻关目标。袁隆平98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年获“改革先锋”称号,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毕其一生,专注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为“稻粱谋”,为民生计,袁老无愧侠之大者、国之仁士。世界上,“吃饭的事情最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亲历过饥馑岁月的袁隆平决心学农。母亲说:“傻孩子,学农多苦啊。”袁老却“死活要学”:“吃饭可是天下第一桩大事,没有饭吃,人类怎么生存?”那时起,袁老把自己比作种子,不管撒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大半辈子都与水稻打交道的袁老,一直在为中国人吃饭而奋斗着。长沙市民雨中送别袁隆平故里乡亲自发冒雨缅怀5月22日,湖南长沙,下午4点20分,医院外,医院缓缓驶出。自今天下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出来后,大批群众自发来到位于湖南省长沙医院,送别袁隆平,送行队伍蔓延数公里。此刻的长沙下着小雨,无数的市民聚集在道路两旁,随着车队前行,前来为袁爷爷送别。运送袁隆平医院出发前往殡仪馆,沿途数百市民在马路两边站成人墙,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目送灵车离开。灵车经过之处,所有车辆鸣笛送别。据了解,应家属要求,运送袁老遗体的车还驶向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让袁老最后再看看他毕生钟爱的“杂交稻”,回到育种实验室再看一看。5月22日下午5:28,袁隆平的灵车抵达长沙明阳山殡仪馆。医院门外,人们摆满鲜花,还有人拿来3捆带着泥土的水稻,以此缅怀。5月22日,江西九江。下午2时许,许多群众自发来到德安县袁家山,袁隆平院士故里,缅怀袁隆平院士。在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展示着袁隆平院士的生平简介及生活区等。天空下起蒙蒙细雨,人们撑伞前来,表达对袁老的尊敬和爱戴。钟南山悼念袁隆平惊悉袁隆平院士逝世后,钟南山院士送上简洁而深情的缅怀之辞:袁隆平病危之际还关心稻子医院,病房里的橘色灯光下,合上双眼的袁老遗容安详平静,3个儿子给老人家盖上红绸毯。4时许,在家人陪伴下,袁老的妻子邓则进入病房,坐在一把椅子上,静静地陪着袁老遗体,面容悲戚。“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医院的病房里,袁老的儿媳甘女士哽咽着告诉记者。今年3月,9岁高龄的袁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医院,4月初转回长沙接受治疗。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有一次,护士说28℃。他急了,“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回忆当时的场景,一位医务人员忍不住哭泣:“他自己身体那么不好了,还在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去世前两个月,还在杂交稻基地工作0年2月,袁老已满90岁高龄,尽管家人和同事担忧他的身体状况,但他还是按往年一样前往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刚到三亚,袁老主持召开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拍摄的一段视频里,袁老说:“我们在这个会议上把任务落实下来。”大家齐声回答说“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袁老每年都会到三亚南繁基地工作三四个月,身体状况好的时候,他几乎天天都会到田里,查看每亩穗数、谷粒大小、是否有空壳。这次到三亚,因为腿脚不便,袁老不能经常下田,他就在住所拿起显微镜,仔细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做详细记录。有一次,他担心一个科研活动组织得不好,没来得及通知秘书,就单独叫上司机,赶了过去,急得秘书和家人直跺脚。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每天吃饭、散步、临睡,袁老都在思考第三代杂交水稻的事情。“少年,加油!”袁老自称“90后”,虽然指的是超过90岁,但他的确和年轻人打成了一片。在三亚,袁老和其他科研人员住一栋楼里,生活俭朴。在工作之余,他会自己去逛超市。从超市回来,袁老经常会买些短袖衫、鞋子等物品给年轻人。去年月,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第三代杂交水稻测产。好消息传到长沙,袁老兴奋地说起了英文:“我觉得excited,morethanexcited。”很快,这条新闻登上了热搜榜。人们说,袁隆平自带流量,是真正的“网红”。今年4月,同袁老共事了3年的李建武,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两人历年合影的短视频,点赞量超过40万。李建武写道:“跟袁隆平院士一起的杂交水稻之路,少年,加油!”月22日,听到袁老去世的消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不少同事正在长沙县的科研基地播种。前一天,他们刚刚根据袁老提出的产量目标,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李建武对记者说,袁老是很多年轻人的“伯乐”,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将传承他的精神,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不断攀登高峰。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央视新闻、新华社、中国科学院、健康时报、湖南日报、腾讯视频、微博、环球网本期编辑:梁金莺刘雪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vqm.com/yfzl/14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