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禾下梦者梦禾下,肝胆医魂治
据新华社、央视新闻消息: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年5月22日13时0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同志,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年5月22日13点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双星陨落全国震动
SDUers纷纷在朋友圈发文
悼念两位院士
且让我们回顾两位院士的生平
重温他们的信仰
“一粒粮食可以拯救一个国家
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六岁那年,
他前往武汉郊区参观园艺场
深刻认识到自己的生命与大自然紧密相连
并产生了学习农业的念头
年,大学毕业
他放弃了留在重庆从事科研工作的机会
怀着到最艰苦的地方建设国家的愿望
前往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
育人不忘科研
一转眼就是十八年
20世纪60年代
饥荒席卷全国
饿殍遍地,惨不忍睹
人们面黄肌瘦、浑身无力
连吃饭这么简单的日常
都是一种奢望
袁隆平说:
“一粒粮食可以拯救一个国家,
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他要让中国人吃饱饭
他把目光投向杂交水稻
高层学者对他的研究不屑一顾
用心险恶者破坏实验材料
尽管有喧哗与质疑
他却从未放弃
他曾套用巴尔扎克的名言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
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经历大海捞针般的探索
终于用脚踏实地迎来柳暗花明
年11月
在南红农场一个铁路涵洞附近的水塘边
大约两百平方米的野生稻中
发现了三株稻穗花药异常
袁隆平接到电报赶到三亚
确认这是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
当即把它命名为“野败”
“野败”的发现为后来的研究
铺平了道路
年
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
他正式对外宣布
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我毕生的追求
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他曾对很多人讲述过他的两个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为了这两个“梦”
袁隆平一直没有停下脚步
历经半个世纪水稻研究
成为稻田的忠实守望者
30多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
10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
菲律宾、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
50余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
培训了来自40多个发展中国家
约名政府官员和农技专家
……
这些水稻不光让我们牢牢地
把饭碗端在了自己的手里
更让中国从一个世界粮食救援的接收者
变为了国际粮食安全的保卫者
“你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
九十大寿时
他笑称自己是“90后”
面对记者采访时的
他总谈笑风生,金句频出
年轻人亲切地称他为
“90后梗王”
“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
“我的爱好是自由,我的特长是散漫”
“带博士生累得很,死了好多脑细胞”
他曾送给青年八个字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
我相信你们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躬行实践、厚积薄发
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
研究水稻百折不挠
造福百姓甘为人梯
国士无双,先生千古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袁爷爷,我今天也有好好吃饭,
一粒米都没有剩,以后也会的。”
今日于网络看到这番话,
我不禁潸然泪下
当袁老还奔走在烈日下,
拯救万千黎民远离饥饿之时
我们能做的却不多,
不过是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粒米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禾下梦者梦禾下
弥留时仍问起的超级稻之梦
将永在国人心头
肝胆医魂归星河
吴孟超执握一生的手术刀
仿佛仍在国人眼前
“医学是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
抗战爆发后
正读中学的他和同学一起
把毕业聚餐费捐给国内抗日的将士们
因此收到的以毛泽东、朱德名义
发来的感谢电
成为他最初的红色记忆
“回国找共产党,
上前线去抗日。”
朴素又强烈的愿望
驱使他踏上回国路
由于战争封锁到不了延安
他选择求学
考取当时的同济医学院
上世纪50年代初
国内肝癌防治领域尚一片空白
面对疾病高发率
身为外科医生的他
开始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
功夫不负有心人
吴孟超的“三人小组”首次提出
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
中国医生从此找到了打开肝脏禁区的钥匙
他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入门专著
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
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
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
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
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
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
……
仅用7年时间
就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
“名誉算什么
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
年上海市甲肝大流行
他夜以继日奋战在临床一线
年抗击“非典”
他坐镇发热门诊
日夜收治患者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
吴孟超始终不知疲倦地工作
退休前一年
这位“肝胆外科第一刀”
依然奋斗在临床一线
每周组织3台手术
许多同行劝他谨慎收治病人
以免因一时失误
摧毁多年杏林声望
面对劝告,他只是说
“名誉算什么
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
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
有所热爱,有所追求
所以愿意坚守于自己的岗位发光发热
在日常工作中,他说:
“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倒在手术台上。”
在退休仪式上,他说
“只要病人需要,
我随时可以投入战斗!”
一份热爱,许下了一生
一声医者,荡涤了人心
“一个人找到和建立正确的信仰不容易,
用行动去捍卫自己的信仰,
更是一辈子的事。”
这句简单的话,他践行了一辈子。
国士无双
愿世间如你们所愿
医食无忧
沉痛送别两位院士!
文案
智艺敏盛子圆施舒晴
图片
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南方日报中国新闻周刊
视频
央视频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
《新闻直播间》中新视频
编辑
陈慧怡施舒晴
责任编辑
姚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沉痛悼念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
- 下一篇文章: 沉痛悼念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中国肝胆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