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陨落回顾ldquo中国肝脏外科
今天,我们迎来了最令人心痛的消息!双星陨落!
年北京时间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爷爷,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吴孟超是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国际肝胆外科的著名专家,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年北京时间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爷爷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他有很多称号:“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更重要的是,他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英雄!
回
顾
国
士
的
一
生
吴孟超,年出生于福建闽清,年侨居马来西亚,年回国求学,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
他是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医院终身名誉院,《临床肝胆病杂志》顾问。
吴孟超院士创造了中国肝脏外科历史上多个“第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
20世纪50年代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新见解。
60年代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
70年代建立起完整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诊治体系,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较早应用肝动脉结扎法和肝动脉栓塞法治疗中、晚期肝癌。
80年代,建立了常温下无血切肝术、肝癌复发再切除和肝癌二期手术技术。
90年代,在中、晚期肝癌的基因免疫治疗、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首先开展腹腔镜下肝切除和肝动脉结扎术,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手术。
他主导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肝癌病理标本库,培养了最多肝胆外科领域的优秀人才。
目前中国肝脏外科的中坚力量,80%都是吴孟超院士的学生,学生的学生和第3代、第4代学生。
在长达75年的从医生涯里,他拯救了超过名患者的生命……
由于长期为病人进行手术,吴孟超的右手食指已变形,他却总是说:「我觉得自己的身体还可以,我要带年轻人、教年轻人。」今年4月,吴孟超院士在采访中回顾自己的一生:
“选择回国,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
选择从医,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
选择跟党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
选择参军,我的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
……
年5月22日13时05分,吴孟超院士病逝,享年99岁。
袁隆平,年出生于北京。
年夏天,袁隆平高中毕业后,父亲打算让他报考南京中山大学,但袁隆平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说,我想当一个农业科学家。
△青年袁隆平
年7月,袁老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
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他知道,水稻天然杂交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性。不过,一旦杂交成功产量也许会倍增。
6年后,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
同年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看到后,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
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
2年后,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产量在原来基础上增产一倍有余。
年,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
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
4年后,第一期每亩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年公斤、年公斤、年公斤的“三连跳”。
年9月29日上午1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颁授勋章。
当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袁隆平说:“总书记问我,有什么进展?我说,我们正在向公斤亩产冲刺!”
年11月2日,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斤攻关测产在湖南衡南县启动。测产结果显示,晚稻平均亩产为.7公斤。
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06公斤。
第三代双季杂交稻亩产达到.76公斤,湖南衡南基地冲击双季稻亩产纪录成功!袁老90岁生日愿望,也在这一刻实现。
袁隆平院士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第二个梦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球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万公顷(种杂交水稻),那现在的情况,每公顷增产两吨,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
他,是稻田里的守望者!
敬爱生命,珍惜粮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刚刚,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病逝一代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