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管瘤和胎记如何区分
刚生下来的宝宝如果发现身上有痣或者胎记,绝大多数家长都会认为是正常的。但是有些“记号”,很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是胎记,使一些孩子失去治愈的机会。
对于出现在孩子的四肢和头面部的鲜红或暗红的“胎痣”,还有身体突然长出的类似蚊虫叮咬的小红疙瘩,家长们可要当心了,这有可能是婴幼儿常见的皮肤疾病———血管瘤。
“红胎记”有可能是血管瘤
对于“红胎记”,家长要多留心眼了。尤其是初生儿中,红胎记有时候往往是血管瘤,特征不太明显,跟蚊子叮过一样,但是不会消退,反而长得很快。皮肤上的胎记一般不会对人体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红胎记”在新生婴儿中非常普遍,发病率高达1%。虽然不良“红胎记”发病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血管瘤。
很多市民对血管瘤不重视,与他们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性有较大的关系。比如常见的海绵状血管瘤,如果发生在面部会严重影响外观,大面积发展,可能引起关节畸形,影响活动。草莓样血管瘤,可以发生在除手足心以外的全身任何部位,表面高低不平,一般都高出皮肤,颜色呈鲜红或者紫色,一般婴儿出生时就有,有些会在出生后3至5周内发生。尽管多数患者的血管瘤会自行消退,但是一旦伴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他综合征,病死率高达50%。
不少家长往往认为孩子小,不忍心接受治疗,这是一种误解,当确诊是血管瘤后,要下定决心作进一步观察和治疗。
按压鉴别血管瘤既然血管瘤发病初期,与普通胎记甚至蚊虫叮咬的症状相似,那么应该怎样加以区分呢?体表的血管瘤可以通过按压与胎记加以区别,血管瘤通过按压可以褪色,褪色后皮肤颜色跟周围的正常颜色相似或变得苍白,放开后迅速复原,或者按压时面积缩小,放松后则恢复原状。
此外,观察颜色变化和是否继续生长是最简单可行的办法。家长可对发生异常的地方拍照,或者用尺子测量大小,观察一段时间,如果出现长大,医院治疗,不能耽误了病情。仅仅长在面部的“胎记”,若颜色较红、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压迫不能褪色,则有可能合并生成脑膜血管瘤,使部分患儿智力低下或患上青光眼,此时务必尽早检查以排除病变可能。
如果“胎记”为淡红色、长在前额或颈背部,此类为真胎记,大多无需治疗,虽在孩子哭闹或环境温度变化时胎记颜色可能加深,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了入小学时胎记可能逐渐褪色甚至消失。
新生儿血管瘤的诊断标准:1、皮肤表面可见位置固定的红斑性皮损,轻压后带有短暂褪色。2、隆起于皮肤组织的肿块,按压可缩小,灌注征阳性肿瘤诊断性穿刺可获得全血或血性淋巴组织液。3、动脉性婴儿血管瘤可有明确的动脉搏动。4、B超及彩超检查可见特征性影像。5、病损区X光造型检查可见扩张、畸形血管影。6、CT及MRI检查阳性。
血管瘤有哪些种类?
1、颈部血管瘤:症状及体征视瘤体类型、大小、侵犯部位、深浅及范围而定。多数血管瘤侵犯表浅组织较多,如皮肤皮下组织等;侵犯肌肉、深层血管、喉、咽、颈椎等组织则较少。如已侵及深层组织,即出现一些相应的症状,如吞咽障碍、呼吸道阻塞、吐血、大出血等。
2、先天性血管瘤:又称红斑痣、葡萄酒色斑。出生后即有,为淡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压之不退色,不高出皮肤表面,位于真皮层内,由毛细血管网组成。出生后,红斑痣随身体的增长按比例增长,但范围不再扩大。红斑痣不能自行消退。红斑痣除影响美观外,一般无其他危害,必要时可采用冷冻治疗。
3、毛细血管瘤:多见于皮肤,以枕部、头面、四肢和背部最多,不少长于口唇和舌部。眼部毛细血管瘤最多发生于出生后的3个月以内,随后的3个月增长较快。毛细血管瘤大小不一,大的可占据面部或肢体的大部,小的只有几毫米,略高于皮肤。毛细血管瘤一般出生后就已存在,6个月内生长迅速,一二岁后逐渐停止生长。它影响美观,破损后有大出血的危险,家长应密切留意。如果血管瘤较小,生长速度较慢,不在暴露部位,可待其停止生长后自行消退。若血管瘤生长速度较快,又严重影响美观,就应立即进行治疗。
4、海绵状血管瘤: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肝、肾等处都可发生。如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脊髓海绵状血管瘤、肝海绵状血管瘤等。外观呈紫红色,周围有迂曲、怒张的小静脉,扪之柔软,有弹性,挤压时缩小,撤压后即复原。这种血管瘤随婴儿年龄增长而增大,有时长得很大、很深,严重损害容貌和破坏正常组织。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治疗。
5、蔓状血管瘤:多见于四肢,表面及周围有许多树枝状扩张的血管,迂回曲折呈蔓状,局部皮肤呈暗红色或蓝紫色,有时可摸到血管搏动或听到血管杂音。对于这种血管瘤,应尽早手术,也可用弹力绷带等包扎肢体,以缓解肢体出现的酸痛等症状。
6、血管角化瘤: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但也可见于高龄者。有的表现为趾(指)伸侧红色或暗红色圆形丘疹,表面呈疣状增殖,粗糙而质硬。强力压之可褪色,中央可见毛细血管网,这一型多见于女性。另一种为男性患者,多见于中、老年,表现为全阴囊皮肤的红色或暗红色圆形斑丘疹,表面为疣过度角化,粗糙而质硬。病变可多发,常并发精索静脉曲张。
恶性血管瘤有4种
1、血管瘤内皮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瘤,属于恶性肿瘤范围,但其恶性程度并不一致,有些肿瘤生长缓慢,转移发生较晚,血管内皮瘤可发生与任何年龄,成人病例则恶性率高,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和脏器,软组织比皮肤多见,尤以头皮和面部多见,亦可发生与四肢和躯干,胃肠道和其他内脏,肿瘤的形态大小不一,开始多为无痛性肿块,迅速增大,如发生在皮肤,开始表现为蓝色及紫红色斑点,以后逐渐长大隆起呈圜丘状和结节状,肿瘤多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质地柔软,边界不清,无明显包膜,在肿瘤周围,有时可见卫星结节,肿瘤内血管丰富脆弱,易出血自发性出血,生长在皮肤和皮下的血管内皮瘤常形成溃疡及合并出血。
2、血管外皮瘤:起源与血管外皮细胞,最近在电镜下进行超微结构研究,根据血管外皮细胞瘤内部结构中的细胞成分将肿瘤分为4组;①成纤维细胞组;②内皮样细胞组;③外皮细胞组;④平滑肌样细胞组。电镜超微研究发现,①组有向②~③组过度转化的现象,说明血管外皮细胞瘤最先屈原于成纤维细胞。平滑肌样细胞(④组)主要为未分化的平滑肌细胞,这种细胞出现被认为是血管外膜细胞过度增生反应的结果。血管瘤外皮瘤大多数生长在浅表的软组织中,但可以出现于身体任何部位,如鼻、脑膜、头皮、颈部、腹膜后间隙、舌、心包、膈、回肠、系膜等,肿瘤边缘清晰,一般有包膜,呈局限性结节状,体积大小不等,血管外皮瘤色泽并不发红,因此当首次遇到这种病变时往往不会想到是血管源性肿瘤,改肿瘤一般不发生坏死,但有时含有钙化点。
3、血管肉瘤:血管肉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或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间叶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较少见。好发部位为头面部皮肤、乳房、大腿深部肌肉,其次为腹膜后、躯干及四肢皮肤。本瘤恶性程度较高,常在早期即可经血循环转移至肝、肺、骨,经淋巴可转移至引流区淋巴结。
4、血管平滑肌肉瘤:一般呈卵圆形,部位为分叶状,是灰黄或白色的肿块,质地中等偏硬,直径一般为4-5厘米,肿瘤不包膜,受累血管的内膜大多数完整,剖面为黄白色大小不规则的结节,有散发性的小片出血,中央偶有坏死区。
血管瘤的生长方式多属于管腔扩张,转移性血管瘤极其罕见。许多被称为恶性转移性血管瘤,实际上是多中心来源的同一种血管瘤,而非从单一原发新生物所产生的转移性病变。从其他的组织起源而具有丰富血管的恶性肿瘤,有时被误诊为恶性血管瘤,真正的恶性血管瘤相当罕见。
血管瘤有可能自行消退
事实上,婴幼儿期真性血管瘤有25%的病例,在4~6岁期间能自行消退,且毫无痕迹。因此,有血管瘤的小患者,一定要及时就医,并明确诊断是否真性血管瘤。确认为血管瘤后,可以在专业医生建议下密切观察,若在一定时期内肿瘤不能消退,就再选择其他方法及时治疗。
因为血管瘤有自发消退的特点,所以孩子血管瘤的治疗,要根据年龄、部位、类型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发展快的,危及眼睛、眼睑、口唇、舌、鼻咽、会阴部,妨碍功能或影响正常发育的血管瘤,应尽早接受治疗。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很多,有外科切除、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等等。但无论哪种治疗方法,都可能留下一些治疗后的继发畸形,比如斑疤、色素沉淀等等。
提醒家长,在孩子出生后,应检查小儿体表有无异常,尤其注意那些较为隐蔽的部位,如会阴、腋窝、背部等。一旦发现类似的红痣或小疙瘩,应从按压后的颜色变化及是否向外凸出、有无毛发等情况来判断。
婴儿血管瘤的最佳治疗时间是:身体健康的满月孩子。婴儿血管瘤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至于手术的最佳时间,这个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自身情况来判定。因此,早期的诊断尤为关键。其中25%的血管瘤患者是无需治疗会自行消退。
小孩白癜风能治愈吗北京白癜风价格- 上一篇文章: 这不是迟来的爱肝血管瘤介入治疗
- 下一篇文章: 今天19点,陆军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