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学了医,就不得不收藏一
“生老病死”,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医生的参与,在医师节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为所有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致敬!同时,医学是医生的立身之本,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也请为那些做医学科学研究、为我们提供理论支撑的前辈们致敬!
陈可冀医学家。年10月20日生于福建福州。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博士。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院士)。年被选任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医院内科教授、首席研究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及衰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曾任中科院生物学部副主任。
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研究。确证传统“血瘀症”及活血化瘀理论与血小板超微结构及功能间的联系作为主要参与者研究“冠心2号”及益气活血复方治疗冠心病和心肌梗死首先应用活血药成分川芎嗪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并研究其抗血小板和血栓素代谢的作用首先临床应用温补方药及去甲乌药碱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并研究其b受体兴奋作用研究血府逐瘀汤及其组成药活性成分抗冠脉PCI术后再狭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获显著进展倡议并系统整理清代宫廷医药原始档案3万余件。年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年获首届立夫中医药学术奖,年“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代表作有《陈可冀医学选集》和ImperialMedicaments等。
陈宜张 神经生理学家年9月28日出生,浙江慈溪(原余姚)人。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生理学教授。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世纪60年代发现单个电刺激可使幼兔大脑皮层树突电位长时间易化70-80年代以来,提出了下丘脑及边缘系统参与针刺镇痛的设想并阐明了下丘脑—中脑连接的意义阐明了下丘脑室旁核在损伤性应激反应中的作用以及脑内氨基酸和下丘脑神经肽与心理应激的关系。80年代迄今,首先在国际上提出了糖皮质激素作用于神经元的非基因组机制或膜受体假说,提供了甾体激素以非基因组机制方式分别抑制、促进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分泌和重摄取氨基酸的一系列实验资料并阐明其部分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有关工作已被国际著名内分泌学教科书所引用。
陈竺分子生物学家。年8月17日生于上海。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年当选为欧洲艺术、科学和人文学院院士,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马普学会柏林分子遗传学研究所外籍会员。上海第二医院终身教授。曾任国家卫生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从事血液学研究。参与和指导了白血病癌基因研究和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诱导分化凋亡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阐明其作用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提出肿瘤“靶向治疗”观点。参与我国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筹划、协调和管理工作,组建了相关的研究技术体系认识了一批受维甲酸调控的基因及其组成的信号传递网络首次描绘了造血干/祖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克隆了多个在造血细胞表达的新基因的全长cDNA。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年获法国全国抗癌联盟卢瓦兹奖,年获求是基金青年科学家奖,年获长江学者成就奖一等奖,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骑士荣誉勋章”,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上一篇文章: 放射医学主治医师真题演练二十二
- 下一篇文章: 101条不可错过的医学影像学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