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福州一位94岁的老人上了人民日报

今天,94岁的福州人吴孟超院士登上了《人民日报》第九版。这位九旬老人给大家讲述了哪些手术室的幸福故事?他和福州又有哪些不解的情怀?

“一个人在94岁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

吴孟超院士在这样的高龄,依然每周亲自主刀多台高难度的肝胆手术,坐堂周二上午的专家门诊,主持着第二军医医院院长的日常事务,并亲自带教着多名研究生。

是什么力量,使这位年逾九旬的老科学家依然充溢如此的生机?

图为吴孟超院士(中)在手术室内工作。

““朴素的报国心,伴随一生的选择。为人民服务,则是一生的信仰!””

回想走过的人生路,从医73年、有着60年军龄和党龄的吴孟超告诉记者:“选择回国,我的理想有了深厚的土壤;选择从医,我的追求有了奋斗的平台;选择跟党走,我的人生有了崇高的信仰;选择参军,我的成长有了一所伟大的学校。”

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吴孟超老人执着地前行着。他说,“即使有一天,倒在手术室里,也将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手中一把刀

“啪”,护士递来的手术刀,与他的手掌轻轻相击。

5月26日上午,医院6号手术室。又一次,老人伸向血肉深处,剥离、阻断、切除,双手取出肿瘤,缓缓托起。这一刻,一个5×6厘米大小的肿瘤被分离出肝脏。整台手术操作沉稳笃定,动作熟练灵活。若非亲眼见证,记者很难相信,此时,这位94岁高龄的老人在手术台前已经整整站立了1个多小时。而这,是老人工作的常态。

吴孟超走路从容而矫健,说话思路清晰,声音洪亮,握手时还很有力量。

记者发现,这是一双白皙、修长的手,不颤不曲,灵巧有力。唯有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那是常年握止血钳的结果。

这双手曾在马来西亚割过橡胶,曾在抗战烽火中为建筑大师梁思成描过图。也正是这双手,在肝脏的方寸之地破译生命密码,创造了中国肝胆外科的无数个第一,把近1.5万名病人拉出了生命的绝境。

一场手术,生死之间。参与手术的医生、肝外二科主任王葵说,吴老平时态度温和,但一站在手术台上自然就会流露出一种威严,紧握手术刀的双手有力又坚定。

从拿起手术刀,吴孟超就从来没有放下,至今仍保持着年平均台的手术量。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94岁高龄依然精准无误。

“吴老说:“我现在的身体情况,自己还能坚持。我的锻炼是看病、查房、看门诊,时间用在看病上,我高兴。””

“吴院士是我们的精神领袖,很多医生护士面对苦和累,想想吴老专注的神态,自己也会打起精神加倍努力工作!”王葵说。

心里一团火

年8月,吴孟超出生于福建闽清一贫苦农户家。5岁时他跟随母亲来到马来西亚投奔前期过来打工赚钱的父亲。在马来西亚,幼年吴孟超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

吴孟超就读的光华学校,是华侨创办的。孙中山亲自题写校名,并写下校训“求知求义最重实践,做人做事全凭真诚”。

年,吴孟超升入本校初中。他自己做主,把名字由“孟秋”改为“孟超”。那时,从国内来了一位新校长,他经常给学生讲国内的形势。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英勇作战的事迹,成为马来西亚华侨们的热议话题。

初中毕业,按照当地习俗,校方和家长是要出资让毕业生聚餐一次的。当钱收齐之后,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建议,把聚餐的钱捐给祖国正在浴血抗战的前方将士。建议立刻得到全班同学的拥护,于是一份以“北婆罗洲萨拉瓦国第二省诗巫光华初级中学39届全体毕业生”名义的抗日捐款,通过爱国人士陈嘉庚的传递,送往抗日根据地延安。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毕业典礼时,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毛泽东、朱德的名义发来的感谢电。校长和老师激动万分,立即把电文抄成大字报贴在公告栏上,这件事引起了全校的轰动。

受到这次事件的鼓舞,年,18岁的吴孟超和6名同学相约回国抗日。到达云南后,他们一时去不了延安,留在昆明求学。他后来师从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的裘法祖院士。

““是党让人民看到中国的希望,是毛泽东和朱德为我们捐钱给延安的事专门回信,坚定了我为党奋斗终生的决心。”吴孟超沉浸在无尽的感慨之中。”

从回到祖国的那一天起,从目睹解放上海的大军露宿街头的那一刻起,他已为自己的忠诚、自己的挚爱找到了扎根一生的土壤。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年新中国成立时,同济大学毕业的吴孟超成为第二军医医院的住院医生。从那时起,他就申请入党。此后年年写申请。直到年,吴孟超迎来人生最为重要的一年,他称之为“三喜临门”:参军、入党,还成为一名主治医生。

身上一股气

」“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的事业忘我工作。这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吴孟超是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他牢牢记得,在入医学院之初,恩师裘法祖就讲过这样一句话:医术有高有低,医德最是要紧。

“病人生病已经非常不幸了,为了治病他们可能已经花光了家里的钱,有的还负债累累。作为医生,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这是吴孟超对年轻医生说得最多的话。

王葵告诉记者,平时,吴老总是反复强调,要求医生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用哪种。

吴孟超创立的“吴氏刀法”对待肿瘤“快、准、狠”,对病人则是“慢、拙、仁”。

“你是哪里人,家里有几口人?”面对千里迢迢前来求医的病人,他总是会先跟病人聊聊家常,让病人消除紧张的情绪。冬天的时候,他会先把手焐热,再去触碰病人的腹部做检查;检查时顺手拉上屏风,检查完后顺手掖好被角,并弯腰将鞋子摆放好……吴老不经意间的动作,常常感动患者。

“我现在94岁了,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我要培养更多人才,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走。”吴孟超动情地说。

吴孟超亲手带过的徒弟已是第四代了,仅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就有70多名,绝大多数已成为我国肝脏外科的中坚力量。他常对学生说:看病是人文医学,一定要关心病人,爱护病人,热情接待病人,“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

吴孟超简历

吴孟超,年出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擅长肝胆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年5月,中国将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他是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年度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他又是国际肝胆领域的顶级医学家、医学界的泰斗级人物。他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脏外科专业研究所,指导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他连续四届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的共同主席。堪称世界肝胆外科“第一把刀”。

吴孟超创造的“第一”

作为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创始人,吴孟超创造了中国肝脏外科的无数个第一:翻译出版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专著;制作中国第一具完整的肝脏血管铸型标本;成功完成第一例肝脏外科手术;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成功完成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切除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和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和技术体系,创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

针对肝癌发现时多晚期、巨大且不能切除者多的特点,提出“二期手术”的概念;针对肝癌手术后复发多,但又缺乏有效治疗的特点,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针对我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

肝胆写春秋:他长期   

耄耋之年的吴孟超在接受焦点访谈记者采访时说:“攻克肝癌在我这辈子大概还实现不了,所以我需要培养更多人才,把这平台铺好,让以后的人继续往前。”为了肝胆医学永续辉煌,他倾入了一位前辈的携爱推举与天下情怀。   

他长期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白癜风能治好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vqm.com/ysty/1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