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前沿妇儿医院神经外科精心手术拆除
4月16日上午,医院手术室内,神经外科成功实施一例右顶叶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面对开颅手术风险大、精准度要求高的特点,手术团队精心准备、默契协作,成功切除肿瘤,吸除血肿,拆除了这枚“定时炸弹”。
手术前一周,一名3岁女性患儿因突发右侧嘴角、眼角抽搐等症状来收入我院PICU,确诊为右侧顶叶海绵状血管瘤,内科药物保守只能暂时控制癫痫症状。MRI检查提示血管瘤位于右侧中央前回的重要功能区,并形成淤血区域。这种血管瘤可周期性渗血,造成的淤血区域如同核桃般大小,每次病发时可压迫脑组织,轻则影响脑功能,造成嘴角、眼角抽搐等症状;重则血管瘤破裂,直接危及生命。
手术于4月16日上午8点30分正式开始,手术由神经外科负责人孙勇主刀,由麻醉科李生德主任亲自为患儿实施麻醉。孙勇在打开患者颅骨后,只能显现出患者正常的脑组织,B超室万浩主任运用特殊探头由脑表面向大脑深部寻找着这枚定时炸弹,就像工兵排雷一样,手术室所有的人员都屏住呼吸,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B超机的屏幕上,“在皮层下1cm,直径2cm,形状不规则,这就是那枚炸弹!”万浩沉稳但又兴奋的说道。孙勇主任与手术团队沟通后,果断决定从中央前沟入路迂回到肿瘤前方以避免自中央沟入路损伤重要功能区的可能,在该入路下清晰地暴露出血管瘤及周围暗红色的血块。
医疗团队协作有序、有条不紊,快速紧张稳妥地推进着手术进程。孙勇主任在冀主任协助下应用3.5倍的手术放大镜,双手操作着手术器械,撑开脑组织,一点点吸除了患者脑中的血肿,随即将供血血管进行电凝后切除整块血管瘤。整台手术仅耗时2小时40分未进行输血,为患者拆除了脑内这枚“定时炸弹”。术后,患儿被转入PICU病房密切监护,并于术后第一天苏醒并拔除气管插管。手术后由PICU李晶主任亲自主持术后监护工作,神经外科和PICU共管病人模式运行顺畅,术后患儿清醒,肢体活动良好,康复迅速,未出现手术合并症。
延伸
海绵状脑血管瘤,是指有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即畸形血管团。脑组织中的血管瘤就像镶嵌在豆腐中的一颗“定时炸弹”。如何经过一层一层地抽丝剥茧,快速穿过异常复杂又柔弱的脑组织,拆除这颗随时可能危急病人生命安全的“炸弹”,是整台手术的关键所在,也是考验一个医疗团队水平高低的表现。
白癜风原因白癜风发病原因有哪些- 上一篇文章: 专业综述血管瘤的病理和分类
- 下一篇文章: 不典型肝脏血管瘤影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