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笔记第0005期鼻中隔血管
病例特点: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中年。
反复出血为本病特征性表现。
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前者约占80%,好发于鼻中隔,后者好发于下鼻甲和上颌窦。
病因:胚胎性组织残余、慢性炎症、外伤、内分泌功能紊乱。
检查鼻腔可见紫红色的新生物,瘤体质软,多有压缩性和推让性,触之易出血,但无浸润表现。
影像表现一、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女,64岁,鼻塞伴血涕半月,右侧鼻腔新生物。右侧鼻腔低密度肿物,密度均匀,源于鼻中隔,增强扫描病灶内部见斑片状明显强化区。
女,56岁,右侧鼻腔肿物。
右侧鼻腔低密度肿物,密度均匀,局部鼻中隔中断,增强扫描病灶内部明显结节状强化。
二、肿瘤染色
增强MR显示,位于右侧鼻腔肿物明显强化,DSA肿瘤内部见异常增粗、迂曲的血管团。
DSA检查,右侧鼻腔肿物内部见增粗、迂曲的血管团。
三、T2高信号
男,11岁,鼻塞、鼻衂1月余。
CT平扫:右侧鼻腔内见软组织肿物,密度均匀,源于鼻中隔。T2WI呈明显高信号。
治疗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对鼻中隔毛细血管瘤(亦称鼻中隔出血性息肉)或原发于鼻腔内较小的血管瘤,可经前鼻孔加以切除。手术中应将血管瘤基底和根部黏膜一并切除,再做创面电凝固或用激光炭化,以防复发。
鼻窦内或瘤体较大者,依据瘤体位置、大小,可以采用经前鼻孔的内镜手术,开放上颌窦后切除之。也可用传统的鼻侧切等术式。为减少出血,术前可给予小剂量放疗或硬化剂注射;医院可行术前选择性上颌动脉栓塞,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
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广西治疗白癜风医院- 上一篇文章: 肿瘤癌症患者治疗改善案例
- 下一篇文章: 育儿百科慈海医生解析新生儿6种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