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后胸三角皮瓣修复面部良性肿瘤切除后创
面部较大面积良性肿瘤及良性肿瘤治疗后瘢痕,影响患者的容貌,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多需要治疗,但局部无可供扩张的皮肤时,不得不采用植皮等方法治疗,术后不可避免出现色素沉着、皮片挛缩等,仍难满足患者的美容要求。胸前区与面部皮肤色泽、质地相近,因此,我们采用扩张后的胸三角皮瓣修复面部良性肿瘤切除后创面,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本组20例,年龄6-41岁,病变为疣状痣、皮脂腺痣、血管瘤及血管瘤治疗后瘢痕。其中单侧9例,其余为双侧,修复病变面积8cm×7cm至38cm×13cm。单侧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最大面积22cm×12cm,最小9cm×7cm。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
二、手术方法
1.胸三角皮瓣预扩张术:胸三角皮瓣位于一侧上胸部,上界为锁骨下线,下界为第4或第5肋间,外侧界为肩三角肌区,内侧界为胸骨外缘2.0cm处。最大面积10cm×20cm至12cm×22cm。旋转轴点位于第2、3肋间胸骨旁2.0cm处。在胸三角皮瓣供区,成人可置入ml或ml扩张器1个,儿童可置入ml或ml扩张器1个。
置人扩张器的切口多选择在锁骨下,长约10cm。在深筋膜下层锐性剥离,到胸骨旁2.0cm处,注意勿损伤轴心血管。在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处,结扎胸肩峰动脉皮支并注意头静脉,如果出血将其结扎。
将扩张囊置入剥离好的腔隙后展平,并将扩张器的注射壶置于胸锁关节区或外置。将皮瓣距边缘1.0cm处与基底固定数针,防止扩张囊游移到切口下,致扩张囊外露。扩张囊置人术后5-6d开始注液扩张,一般每次注液量为额定容量的15%左右。
2.扩张后胸三角皮瓣的设计:如果胸三角皮瓣预扩张良好,足够修复一侧面部良性肿瘤切除后创面,则先将面部良性肿瘤部分或全部切除,据修复面积大小、距离设计皮瓣,同时要兼顾断蒂时修复剩余肿瘤所需皮瓣的面积,并注意旋转轴点到修复缺损的距离。
取出扩张囊,剥除纤维包膜,并将面部肿瘤瓣翻转与胸三角皮瓣蒂部形成铰链或将蒂部制成管状,供区拉拢缝合。转移到面部的胸三角皮瓣,3周行延迟术,再1周断蒂。
结果
20例中无扩张器自切口处外露。皮瓣转移后3例单侧尖端皮瓣血运障碍,自行愈合后色素减退。无皮瓣坏死。13例6-12个月后复诊,面部良性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效果良好。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19岁,因右面部、颈部黑色斑块19年入院。查:右侧面、颈部可见不规则斑块,面积12cm×10cm;淡紫色,高出正常皮肤,表面呈疣状突起,外达耳前,下达下颌角。
在同侧胸三角皮瓣供区置人ml扩张器1个,扩张充分后,在全身麻醉下将面部病变切除,面积为9.Ocm×6.5cm。设计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术后皮瓣血运良好,3周断蒂。病理诊断:右面颈部疣状痣(图1)。
例2:患者女,16岁,因左面、颈部斑块16年人院。查:左面颈部可见12cm×6cm大小病变区,淡红色,突出皮面。在同侧胸三角皮瓣供区置入ml扩张器1个,扩张充分后,在全身麻醉下将左面、颈部病变切除后创面12cm×8cm,设计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创面,术后皮瓣血运好,3周后断蒂。病理诊断:左面颈部疣状痣(图2)。
讨论
一、面部良性肿瘤切除后创面的修复
面部良性肿瘤如色素痣、疣状痣、皮脂腺痣、血管瘤及血管瘤不当治疗后瘢痕,尤其是应用放射性核素贴敷治疗毛细血管瘤,由于剂量不当,常形成不稳定瘢痕,局部脱屑及创面形成,甚至恶变。这些病变影响患者的外貌,亟需治疗。目前,治疗方法有病变切除后皮片移植,局部皮瓣或扩张后局部皮瓣移植。
皮片移植后多数患者出现皮片挛缩、色素沉着等并发症,虽然将肿瘤切除,但是术后效果仍不满意。局部及扩张后局部皮瓣与所修复部位相邻,术后色泽、质地与正常面部组织相匹配,当然效果最佳。
但如肿瘤面积较大,局部无可供扩张的正常皮肤时,则不得不采用远位皮瓣修复。胸前有较大供区,且与面部较近,修复后与面部正常组织色差较小,故是较好供区的选择。
二、扩张器大小的选择
据修复缺损面积的大小选择单侧或双侧胸三角皮瓣预扩张。选择预扩张胸三角皮瓣下置入1个扩张器,且使扩张器尽量靠近肩部,为Ⅱ期手术提供便利。
最好不用2个扩张器扩张1个皮瓣,因2个扩张器间通常产生大量的纤维组织增生,影响皮瓣的扩张及尖端血供,在扩张期间,2个扩张囊共同作用于皮瓣,容易导致皮瓣“妊娠纹”产生。扩张器大小的选择,依据胸三角皮瓣区大小,小儿多选用ml或ml扩张器,成人多选用ml或ml扩张器。
三、扩张器Ⅰ期手术
切口多选在锁骨下区,将颈横动脉颈段皮支切断,起到延迟作用;此处解剖层次清楚,操作方便。剥离在深筋膜与胸大肌肌膜间,不可损伤深筋膜,因为颈横动脉颈段皮支、胸肩峰动脉皮支、胸廓内动脉胸前穿支间的吻合均在深筋膜浅层,损伤深筋膜则不可避免损伤它们间的吻合支,可给皮瓣的血运带来影响。
术中充分止血,注意囊腔基底出血的同时,不可忽视皮瓣上出血。术后放置引流管。因为置入的扩张囊较大,所以在扩张囊与基底间低位引流的同时,在扩张囊与皮瓣间亦放置引流管,防止扩张囊与皮瓣间血肿形成。
四、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带蒂转移
胸三角皮瓣预扩张充分,足以修复面部一侧良性肿瘤切除后创面。故将面部良性肿瘤全部或部分切除,将肿瘤翻转到拟切除位置,根据创面大小在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区设计形成皮瓣,皮瓣面积应较肿瘤切除后创面面积扩大10%~15%左右,以弥补皮瓣的回缩。
在设计修复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的皮瓣时,要兼顾断蒂时需要修复剩余肿瘤切除后创面所用皮瓣的面积,即需整体考虑皮瓣的大小,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转移到面部的皮瓣,在转移前最好将纤维包膜剥除,有利于皮瓣减薄、舒展及与创面建立血运。转移的皮瓣常有静脉回流障碍,在皮瓣周围加缝6-8针行缝线包压,以促进皮瓣的静脉回流,同时压迫防止创面出血。
五、胸三角皮瓣延迟及断蒂
延迟的目的,是使皮瓣与面部建立血液循环更为充分,以保证断蒂后皮瓣及蒂部无血运障碍。同时,延迟能延长皮瓣蒂部4-6cm,使蒂部可以修复更大面积的创面。断蒂后,将蒂部皮瓣修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越薄则修复效果越佳,血运障碍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小。
文章摘自《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年4月第20卷第2期P88-90
文章作者:马显杰李杨李威扬王璐董立维崔江波
丁香园整形时间发布整形外科临床实用资讯。
每天下午6点,与您不见不散。
- 上一篇文章: 涓涓细流,汇聚大爱献爱心活动
- 下一篇文章: 呼吸系统之肺癌考点解析